绿色公司债券发展势头强劲,试点以来累计发行约8700亿元,碳中和债券、低碳转型债券、蓝色债券等创新品种不断涌现;绿色主题基金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底已有350只、3100余亿元,涉及ESG、低碳、新能源、气候变化等主题,涵盖股票、债券等大类资产;低硫燃料油、工业硅、碳酸锂等绿色低碳类期货品种相继上市,受到实体企业欢迎……多维度数据展现了资本市场服务绿色发展的举措和成效。
业内人士认为,《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瞄准绿色金融需求,提出不少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随着资本市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绿色金融产品持续增多,市场对新能源、环保、高效储能、碳交易相关企业的认可度将进一步提高,将吸引更多资金支持绿色产业,ESG投资逻辑也会得到强化,从而加快绿色产业估值重塑。
完善标准 ESG信披变为“必答题”
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发布到《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出炉,从国企到民企,从政策框架到市场实践……随着相关披露标准日渐完善,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日常经营活动,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
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有2200余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3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近三年披露家数年均增长20%。其中,超1000家上市公司不同程度披露了碳排放量情况,近三年披露家数年均增长超50%;超过40%的公司建立相应治理架构、搭建制度体系,从内部治理层面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识别并披露了重要性议题分析过程的公司占比超60%。
2025年这一趋势或进一步凸显,预计在2024年年报披露季,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加入可持续信息披露队列。例如,安泰科技2月14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透露,公司将于3月28日发布《安泰科技2024年度ESG报告》。三峡能源等公司早前发布了2024年度ESG报告制作相关服务直接采购公示。此外,还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ESG报告鉴证服务供应商采购公告。
“绿色金融信息披露要求增强,将促使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升透明度,资金会更加青睐符合绿色金融标准的公司,利好龙头企业。”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杨超表示。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实施意见》提出,研究加强可持续评级、鉴证体系建设,健全监管机制等。
商道咨询管理合伙人刘涛认为,可持续评级是一项横跨多个专业的综合性评级,与传统财务评级相比,二者具有较大差异。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受认可的评级机构都具备“公开透明的评级方法学”“强大的信息化分析工具”“长期专注于ESG领域研究和耕耘”等特征。
在安永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许旭明看来,“研究加强可持续评级、鉴证体系建设,健全监管机制”有利于提升市场信息透明度与公信力,有利于强化监管与风险防控,有利于与国际规则接轨。许旭明建议,应进一步推进可持续信息鉴证准则的制定,以及加强数据共享和跨境互认机制建设。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可持续发展(ESG)专业委员会委员殷格非表示,对ESG价值核算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绿色金融的发展,备受市场关注和重视。ESG价值核算不仅能帮助投资者识别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投资对象,还能帮助确定绿色金融项目准入、过程和退出管理,以及有助于防止“漂绿”现象的发生。
毕马威ESG报告与鉴证总监杨歆雯表示,推动鉴证体系建设的关键措施之一是建立严格的鉴证机构准入门槛,强化专业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另外,加强对鉴证业务流程的规范,制定详细的鉴证程序和操作指南,定期对鉴证机构的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和评估,确保鉴证的公信力。
突围“标准” 统一绿色金融“度量衡”
标准体系是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更好地完善资本市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也是当前市场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统一绿色金融“度量衡”,持续优化绿色债券标准、研究制定绿色股票标准等举措有望迎来新进展。
在许旭明看来,“持续优化绿色债券标准”当务之急是要强化财政、金融、环保等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以确保绿色金融标准在制定和执行层面的高度一致与协同,既要符合金融市场运作实际,又要满足环境保护标准要求;建立严格的绿色资金追踪机制,保证募集资金专款专用,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对违规使用绿色资金的行为进行清晰界定;建立统一且高标准的信息披露体系;完善评估认证标准,加强对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的监管和指导。
围绕“研究制定绿色股票标准”,专家认为,相较于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贷款产品,绿色股票仍处于待开发状态,当前绿色股票缺乏明确定义,因此统一业务规则亟待提上日程。
殷格非建议,制定绿色股票标准应符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帮助投资者识别真正符合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减少“漂绿”行为。后续,也可与ESG评价相挂钩,开发绿色股票相关产品,吸引投资者配置绿色股票。
推动绿色金融标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破除跨境绿色投资壁垒至关重要。“《实施意见》提出的‘主动参与制定国际可持续准则’意义重大。”刘涛说,各国各地区的发展阶段不同,会导致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考试中“水土不服”。参与标准制定,提前理解全球标准的原则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可以改变“别人出卷子,中国企业被动答题”的状况,参与标准制定也能提升中国企业的声誉。中国的大型企业应当主动影响全球标准的制定过程。可以通过直接参与、间接支持的方式影响标准制定,特别是行业标准。
许旭明建议,可积极参与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的讨论,联合新兴市场国家在ISSB提出“分步实施”建议;推动ISSB从人力、物力、技术、知识等方面提供一定支持,如建立“准则适配基金”,为新兴市场国家、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援助,缩小执行鸿沟。
杨歆雯表示,作为可持续领域的中介机构,将积极把ISSB的声音通过行业协会、大型会议等渠道传递给企业,做好政策的宣贯和指引,减小信息差和认知差;培养熟悉国际可持续准则和中国国情的专业人才,推动准则的完善并提供人才支持。
丰富产品 引导更多资源向“绿”集聚
在产品端,资本市场服务绿色金融将大有可为。《实施意见》提出,推出更多绿色主题公募基金;鼓励绿色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发展;稳妥有序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发行上市、融资并购及发行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将引导更多资源向“绿”集聚,强化市场绿色可持续投资逻辑。
未来绿色主题公募基金产品类型有望进一步丰富。中航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绿色、“双碳”将成为公募基金新一轮主题型和指数化投资浪潮的重点领域。在以“新质生产力+绿色”为主题的产业升级引领下,预计2025年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核能、大飞机、低空经济、绿色“双碳”等赛道将存在不少投资机会。
绿色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发展有望得到进一步支持,绿色指数体系及其衍生品也将进一步丰富。许旭明建议,在鼓励绿色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发展方面,有关部门可为这类基金的注册和备案设置绿色通道,对符合要求的这类基金放宽投资者门槛或基金规模限制;拓宽资金来源,鼓励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投入,支持境外资本借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等机制参与,为绿色产业发展注入多元资金;考虑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绿色项目库,为绿色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提供丰富优质的项目资源;优化退出机制,拓宽绿色私募股权创投基金退出渠道。
碳期货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有望稳妥有序推进。刘涛认为,碳期货市场的建设必须重视风险防范,有序稳步推进。当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只允许控排企业进行交易,金融机构还没有入场。因此,金融机构要先在碳的现货市场积累经验。中国银河证券ESG首席分析师马宗明表示,可以优化碳定价机制、创新金融工具。通过合理的碳税和碳交易市场内化环境成本,激励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引入绿色保险和风险分担基金等金融工具,降低绿色项目的投资风险,提高市场吸引力。
中信证券宏观与政策首席分析师杨帆表示,《实施意见》要求研发更多绿色期货期权品种,预计碳期货、碳排放期权、电力期货、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商品期货等将稳步上市。“总的来看,完善的标准体系与丰富的产品将吸引更多资金支持绿色产业,提供更完善的风险管理工具,加快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产业升级。”杨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