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李小平
2月14日,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闭幕。在本届冰雪盛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32金27银26铜,共85枚奖牌,遥遥领跑奖牌榜。
中国冰雪健儿在赛场的摘金夺银,离不开冰雪运动在国内的蓬勃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11月1日至2025年2月4日,滑雪人群规模持续增长。全国31个省(区、市)934个滑雪场累计接待客流1.51亿人次,同比增长27.8%。
各地也敏锐捕捉到冰雪经济的巨大商机,纷纷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发展。上市公司也积极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挖掘冰雪经济的市场价值。从造雪机、冰刀鞋、滑雪板到服装、护具等,国产品牌的冰雪装备也越来越受欢迎。
1 增速远超预期
“雪圈里有一种说法,我们在为北方培养滑雪人群。”浙江云上文旅集团副总裁丁颢对证券时报记者称:“目前,我们的雪场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拥有初级、中级、高级雪道,但就雪场规模而言,与北方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一些滑雪爱好者在这里学成后,可能会选择去北方雪场。”
作为南方最早一批涉足冰雪产业的人,早在2005年,丁颢就参与了安吉首个滑雪场——江南天池滑雪场建设。10年前,安吉“云上草原”滑雪场开始建设后,他又全程参与建设和运营。
“近几年,无论是从滑雪人数、雪场数量,还是规模,我国冰雪产业的发展速度,都在不断提高,包括延伸的冰雪产业链。”从业近20年来,丁颢切身感受到冰雪运动在国内的快速普及。“以前,由于我国冰雪经济发展较慢,我们所有的冰雪设备,几乎都是从国外进口。但是近年来,伴随着滑雪热持续攀升,国产滑雪设备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在已经出口了。”
近年,我国冰雪产业链不断完善,特别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以后,“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已成为过去式。如今的冰雪运动,不仅“南展西扩东进”,更唱响了“四季歌”,也激发了人们对冰雪消费的热情。
冰雪“冷资源”正在向经济“热动能”转化。《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已从2015年的2700亿元,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8900亿元,2024年达到9700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万亿元。
伴随着国内冰雪热的兴起,产业资本纷纷投入冰雪赛道,全产业链掘金。目前,涉足冰雪产业的A股上市公司,包括长白山、天府文旅、金陵体育、雪人股份、万科、华侨城等几十家,涵盖冰雪运动、冰雪装备、冰雪旅游等。
其中,冰雪运动的消费,是A股上市公司淘金重要赛道。譬如万科,早在2011年,该公司就开启了冰雪版图,吉林松花湖是其第一个滑雪项目。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吉林松花湖滑雪场共接待游客12.07万人次、旅游收入5783万元,酒店平均入住率95%。接待人次较去年春节增长40%,旅游收入提升35%。春节主要客源,来自省外占比达到80%,省外游客主要来自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宁波、南京等城市。
“从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来看,每年的增速远超大家预期,未来发展趋势肯定没有问题。”作为冰雪产业老兵,丁颢对于冰雪行业的前景较为乐观。他对记者称:“从个人的观点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冰雪运动发展迅速,但至少还落后欧美发达国家15—20年。这也是未来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空间。”
2 国潮冰雪装备受热捧
作为冰雪经济的重要支撑,我国的冰雪装备产业乘势而上。从服装、护具、滑雪板,到造雪机、冰刀鞋等,越来越多的国潮冰雪装备受到欢迎。
2月9日,义乌小商品城新春开市首日,证券时报记者在义乌市场,遇到了义乌市工商联副会长、浙江尔友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德有。他在义乌国际商贸城拥有多个商位,原本从事无缝服装的生产和销售,不过如今,业务也切入到滑雪速干服的生产。
尔友服饰的生产基地位于义乌廿三里,在这家公司的生产车间中,记者看到,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戴着口罩,熟练地操作着设备,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一件件产品有序下线,包装、质检、装箱,一切井然有序。
为何会切入到冰雪赛道,王德有对记者直言:“在义乌市场,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大量的客户,通过与这些客户沟通,我们也能寻找到市场需求。北京冬奥会以后,随着滑雪人群的增加,前来义乌市场采购的商户,对滑雪速干内衣的需求明显增加。于是,我们与国内一家高校合作,一起开发了几款滑雪速干内衣。”
“这些滑雪速干内衣自上市以来,销售情况很好,这两年呈现明显增长趋势。这些订单,有内销,同时也有出口。其中,内销主要客户是来自东北地区。到目前,累计销售量已达到了50万—60万套。”王德有对记者称,“我们公司生产的这几款滑雪速干内衣,主要特点是速干、升温、抑菌。性能、材料与国际知名品牌X-BIONIC、UNDER、ARMOUR一致,但是,我们产品价格亲民,价格是他们的二十分之一”。
浙江义乌享有“商品的海洋,世界超市”的美誉,在这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像王德有一样的义乌商人并不鲜见。随着滑雪相关产品的需求激增,义乌市场凭借其强大的供应链和商户资源,成为冰雪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义乌的电商企业,也同样感受到这一波冰雪经济的流量。义乌市谷登服饰有限公司、GOLOVEJOY高乐捷运动户外品牌创始人郭顺对记者称:“去年,我们冰雪类产品的销售额达到了6000多万元。在2025年春节期间,我们直播也不打烊,5个直播间、15名主播,做到了24小时不间断直播。”
从事电商行业之初,郭顺销售的产品只是普通手套、服饰等,但是,他们通过后台数据发现,与冰雪相关产品的热度不断攀升,2021年以来就开始呈现明显升温态势。于是,他开始转型专卖滑雪手套,并逐渐拓展至滑雪装备的全品类,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如今,从前端的销售,到后端的生产,公司团队人数已超过百人。
“在国内某电商平台,我们的销售额处于全网领先地位。后台的数据显示,95后用户占比达58%,复购率达到了30%。”为了让记者更直观了解国内的消费经济冰雪热,郭顺还给记者展示了公司后台销售曲线,“作为专注滑雪领域的国货品牌,我们死磕两件事,一是用一级速干面料做到国际大牌30%的价格;二是把滑雪袜、手套这些易耗品做成‘颜值高、闭眼入’的性价比产品,就是要让滑雪告别‘贵族运动’的标签。”
义乌冰雪装备类产品的热销,只是国产冰雪装备崛起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15个大类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基本覆盖了从头到脚、从个人到场地、从竞技竞赛到大众运动全产业链的冰雪装备器材。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约300家增长到2023年的900家左右,销售收入从2015年的不到5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约220亿元。
3 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让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如今,随着哈尔滨亚冬会的举办,冰雪热有望进一步升温,滑雪相关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王德有对记者称:“我们计划继续开发滑雪配套产品,进一步完善产品线。”
冰雪运动跨越地域、季节,在国内火热开展,为冰雪装备发展带来新契机。冰雪装备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技术相结合,还催生出很多新产品、新服务,成为国产冰雪装备崛起的重要因素。
其中,借助冰雪旅游的流量和举办亚冬会的契机,黑龙江的冰雪装备产业,已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创新活力。譬如,齐齐哈尔黑龙国际冰雪装备有限公司首次将钛合金引入冰刀设计,研制的T型高端速滑刀已达到国际顶级水平;乾卯雪龙凭借3D打印技术和新型材料,研发出自由式空中技巧滑雪板,已通过国家队性能测试,填补了国内空白;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自动化标准冰砌块生产设备、多机器人协作大型智能冰(雪)雕刻系统在冰雪大世界获得推广应用。
从冰雪场地建设,到冰雪装备生产,再到冰雪装备的材料,目前,A股涉足冰雪装备产业的上市公司,包括冰山冷热、晶雪节能、冰轮环境、吉林化纤等。
以吉林化纤为例,该公司生产的碳纤维,可以应用到体育休闲领域中,包括冰雪装备中的滑雪板、冰雪头盔、冰球杆等产品。其中,生产的碳纤维滑雪板,较普通滑雪板轻30%左右,强度却提升了3至5倍。
除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很多地方借助自身产业特点和优势,打出政策“组合拳”,助推冰雪装备产业发展。如今,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已形成了冰雪场地设施装备、竞赛装备、大众运动装备、竞技竞赛服装、冰雪休闲装备等产业集群。
比方说,在缺少雪资源的浙江,当地依托自身民营企业的特点,大力发展雪盔、雪镜、滑雪杖、滑雪板……如今,从头上戴的,身上穿的,手里握的,到脚下踩的,浙江冰雪装备制造行业已形成丰富的产品线。
据海关统计,2024年,浙江出口滑雪服、滑雪鞋、溜冰鞋、护具等冰雪穿戴装备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出口滑雪板、雪橇、冰刀等专用器材9558.8万元,比上年增长6.3%;出口滑雪机、造雪机等场地装备1518万元,比上年增长127.1%。
据了解,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国内的冰雪装备器材制造业取得了显著发展。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3年中国冰雪装备器材市场规模为220亿元,同比增长10.55%。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4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7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2万亿元;到2030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意见》要求,围绕冰雪竞技与冰雪旅游需要,发挥重大专项资金引导作用,组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推动研发一批运动员竞技、训练、测试、康复急需的装备器材,加快推动缆车等冰雪装备“卡脖子”关键技术突破。
在此次对国内冰雪热的采访期间,多位业内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随着哈尔滨亚冬会的举办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的巩固和扩大,冰雪装备市场需求将急剧增加,物美价廉的国产冰雪装备,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