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DeepSeek横空出世,中国智能消费硬件市场正迎来一波巨大的创业浪潮:除却耳熟能详的AI眼镜等传统品类外,更多搭载轻量化AI模型的创新型智能硬件密集涌现,从可监测血糖波动的智能戒指,到能识别方言的助听器,再到具备情感交互能力的教育机器人,这些产品的共性在于——不再依赖云端算力,而是通过DeepSeek提供的端侧大模型压缩技术,在本地完成复杂AI任务。
“本轮由DeepSeek驱动的端侧AI革命,将直接带动AI消费硬件大爆发。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商业逻辑的重构。”无限星辰CEO方海声告诉记者:“过去受制于模型体积、算力消耗和隐私安全三大瓶颈,AI消费硬件往往陷入‘高性能必须高功耗’‘强智能必须强联网’的困境。这些都将因DeepSeek而改变。”
DeepSeek使AI硬件“平民化”
一块巴掌大的开发板,插上麦克风和喇叭,直接语音对话AI,查天气、写周报、控制智能家居全搞定,而全部的硬件成本只要80元。这背后是DeepSeek的开放接口+开源硬件生态带来的AI硬件“平民化”创新。
“ChatGPT必须联网+按次收费,而DeepSeek本地部署后,每次对话成本约等于0。”一位AI硬件创业者告诉记者:“现在国内外的开发者论坛已有400多个DeepSeek魔改AI硬件项目,如菜市场AI计价秤(防止缺斤少两)、广场舞带自动编曲功能的AI音箱(大妈们的最新生产力工具),什么奇怪的创意都有。”
上述并非网络玩笑,更多AI消费硬件的创业者正在加速行动。
“我们把各种AI功能放到了学而思的学习机上,用户实际数据证明,使用频次最多的就是各种AI应用,如AI批改、AI讲题,还有跟智能助手‘小思’互动。”学而思CTO田密说。
未来智能CTO王松也认为,AI能力的迭代进化,对穿戴式设备未来的影响非常大。一旦耳机上可以跑本地AI大模型,耳机就可以作为独立设备使用,很多交互场景就不用依赖手机。这对用户交互层面的一些体验将会带来质的变化。
大模型普惠化下的创业范式迁移
DeepSeek正在引发的AI硬件创业潮,本质是一场大模型普惠化下的创业范式迁移。AI创新的主导权正从科技巨头和实验室向草根创业者转移。这种范式迁移不仅能重塑大量硬件产品的形态,更将重构产业链价值结构——未来的“AI硬件之王”或许诞生于某个车库团队,而非科技巨头。
具体而言,首先是成本门槛瓦解,长尾需求释放。
DeepSeek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技术性能,更在于其颠覆性的经济性。以模型训练为例,其单位成本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1/5,且推理能耗降低70%。这种“低成本+高性能”组合,使得中小硬件厂商能绕过算力竞赛,专注细分场景创新。例如,一家杭州团队仅用3个月时间便推出了面向视障人士的AI导盲仪,直接调用DeepSeek开源视觉模型进行二次开发。
“DeepSeek的技术,让AI硬件创业从‘重资产游戏’变成‘敏捷创新’。”方海声分析称。以往开发AI硬件需要组建算法团队、购置云端算力、承担数据合规成本,而如今创业者只需调用优化后的基础模型,专注场景适配与硬件设计即可。
其次是开源生态催化产业协作。
DeepSeek的开源策略引发链式反应,芯片厂商基于其模型优化AI加速器架构,应用开发者快速迭代垂直功能,硬件厂商则专注产品形态创新。这种分工重构了传统AI硬件的研发链条。正如银河证券报告所言:“开源打破了技术垄断,让生态参与者从‘重复造轮子’转向‘协同造车’”。
最后是端侧算力复兴与场景革命。
随着云端AI渗透率趋近饱和,端侧设备的实时性、隐私性优势凸显。DeepSeek通过模型压缩与分布式计算优化,使智能手环、家电甚至服装均可嵌入AI能力。有媒体报道称,哈尔滨一创业团队近日推出了“智能温控外套”,即通过微型传感器+大模型边缘计算模块,可实现动态调温。
尽管DeepSeek带来了AI硬件创业的诸多可能,但深层次的挑战仍不容忽视。
例如,技术依赖性风险。过度依赖单一技术平台可能导致生态脆弱性。一旦DeepSeek迭代节奏或开源政策变化,部分企业或将面临系统性风险。
又如,隐私与伦理争议。端侧设备的数据本地化处理虽提升安全性,但模型开源也可能增加恶意代码植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