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价再创新高。
“1000元的金包银手镯,不管是外观还是戴起来的触感,与20000元的纯金手镯相比没有任何差别。”走在深圳水贝街头,越来越多的金包银饰品店出现在街头,生意也还不错。
金价不断走高,“购金热”也出现了新变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不少消费者表示喜欢上了有“黄金平替”之称的金包银饰品,实体店也多处“开花”。金包银的确存在市场需求,但“火爆”的背后也衍生出一些乱象和骗局,消费者和相关监管部门也应提高警惕。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金价持续攀升,截至发稿,伦敦金现首次突破2900美元/盎司,再创新高。
金价飙升下的新宠
说起金包银,与一般的镀金饰品有什么不同?深圳黄金珠宝行业一位资深技术人员向记者解释,金包银与镀金实际是不同的工艺,纯银外面包一层金箔才属于金包银,“镀金”则是将黄金溶液通过电镀或化学镀的方式沉积在基底材质上,制作工艺相对简单,通常金层较薄。相较之下,金包银比镀金的成本相对要高。
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记者搜索发现,有关金包银的话题火热,不少消费者分享了自己购买金包银首饰的心得和攻略,直呼“花小钱办大事”。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深圳水贝黄金珠宝集聚区,发现经营金包银饰品的店铺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金包银的专业卖场。“这些店铺多数都是从去年开始在水贝陆续出现,不断走高的金价让年轻消费者负担不起,所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这些平替产品。”一位在水贝经营黄金饰品店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不过,目前几乎没有大品牌商做金包银饰品,基本都是小厂在做。”
记者在一些金包银饰品店内采访时发现,这些金包银饰品会分别标出所含金和银的克重,价格就是当天金价和银价乘以克数再加上加工费。由于价格远远低于同重量的纯金饰品,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有消费者对记者表示,这些饰品主要就是用于自用,所以没有把保值的问题放在首位。不过,也有消费者显得有些犹豫,因为金包银饰品从肉眼上很难分辨含金量,担心商家会虚报金重。
回收“陷阱”
现场的销售人员对记者表示,店里的金包银饰品都配有产品证书,证书上也会有金和银的克重标注。“只要是在本店购买的金包银饰品,都可以拿回来回收或者置换。”有销售人员如是说。不过,对于回收的价格,销售人员却显得有些犹豫。
记者也采访了附近黄金珠宝检测站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除了破坏性检测,很难辨别镀金和金包银产品的金银重量,市场上可以买到的金包银首饰都标注了金银克重。实际上,这些金银净重并不是质检鉴定单位检测出来的,而是厂家提供给质检鉴定单位的数据。
工作人员还表示,如果将金包银产品作为一种首饰使用并无不可,但如果指望回收或者投资则要保持足够的谨慎,即便是商家允诺回收置换,消费者除了要了解回收置换规则外,还要考察商家的诚信度和经营的持久性,避免掉入消费陷阱。
此前,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曾发布一则落款日期为2024年10月23日的行政告知,对镀金银首饰进行规范。其中明确提出,当前市面上存在着采用电镀或化学镀等加工方法将金覆盖层镀到银饰品上的镀金银首饰,此类产品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存在名称、标签标识、印记、检测证书不规范等问题,可能使消费者对产品的实际贵金属种类、纯度产生误会,引发消费纠纷,不利于深圳黄金珠宝产业发展。
能否持久?
业内人士提醒,金包银作为饰品佩戴无可厚非,但指望回收或者用来投资则要保持足够的谨慎和理性。事实上,在过去一段时间,金包银总与骗局结合在一起。
记者梳理发现,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的信息,近年社会上出现多起以“金包银”产品名义进行抵押进行诈骗的案件。近日,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检察院发布犯罪嫌疑人谭志胜、曾明友涉嫌合同诈骗罪一案被害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侦查机关认定:犯罪嫌疑人谭志胜成立深圳市胜丰行珠宝有限公司从事黄金生意,从2017年开始,其将收取的货款用于个人挥霍,造成其资不抵债,经常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与客户周旋。犯罪嫌疑人曾明友是兄弟珠宝有限公司股东,在与谭志胜业务往来过程中,谭志胜欠其黄金,为使谭志胜尽快归还黄金,其与谭志胜共同商议,用“金包银”银货抵押换黄金的方式骗取同行的黄金。
公开信息显示,就在2024年8月,山东潍坊公安跨省侦破系列金包银诈骗案件,梦金园正是该案的受害者之一。据警方通报,自2024年4月份以来,经事前预谋,犯罪团伙采取网购方式经某网络平台先后从梦金园等多家珠宝店购买黄金首饰,后联系制作金包银虚假同款首饰,通过“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方式顶包退货实施诈骗犯罪行为,涉案金额巨大。
就在春节假期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春节期间消费不踩坑,其中就提到谨慎选购金包银饰品。有分析人士表示,金包银的赛道正处于爆发期,需求确实存在,但随着相关监管趋严,势必会面临一次洗牌。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表示,金包银赛道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首饰品牌尚未正式入局,市场供应不足,以及消费者对金包银产品的信任度存在疑虑。“金包银饰品既满足了消费者对黄金饰品的喜爱,又能在价格上提供一定的竞争力。然而,具体市场表现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竞争对手的反应等。”
记者观察:金包银有需求 商家更应保护好自己的“招牌”
吴家明
走进水贝,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金包银饰品店出现在街头,而且人气也不低。
正如近期火爆市场的黄金手机贴一样,金包银饰品火爆背后的最大推动力就是不断上涨的黄金价格,也不得不佩服黄金市场从业者的“敏锐度”。正如一位现场的消费者就说:用不到十分之一的价格,买到一个外观上与足金几乎一样的饰品,既满足了自己追求美的心态,也节省了“钱包”。
不过,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同的金包银饰品店铺所给出的价格也有不少差距。2月9日,记者在水贝的贝丽北路东边一家金包银饰品店铺,销售人员表示饰品的金价为每克670元,银价为每克12元,手工费折后也要每克20元。而在贝丽北路西边的一家金包银饰品店铺,所标出的银价为每克8元,手工费则是每克15元。除了价格标准不一,记者对多家足金金饰店的回收业务进行采访,发现低于1克的金饰都不予回收,一些检测机构也表示难以精准检测金包银饰品的重量,这更加重了消费者的疑虑。
一位水贝市场的从业人员告诉记者,目前首饰品牌尚未正式入局,而在水贝市场出现金包银商家入驻之初,听说是有黄金商户提出反对的意见。只是,金价走高影响了足金饰品的销量,房租人工等成本难以下降,金包银饰品的出现重新燃起了一些经营者的希望。
通过采访,记者发现金包银工艺并非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而是传统金工技艺中的一个工艺门类。只是,近年来有关金包银的负面事件时常出现,给金包银这门传统金工技艺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金包银赛道的发展可持续性仍然有待观察,如何让消费者购买到合格的金包银产品,降低相关产品的“信任成本”,应当成为黄金珠宝行业迫切关注的问题。相关监管部门应提高检查力度,更好地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这项传统金工技艺的发展净化市场空间,商家们也应该保护好各自的“金色招牌”,不能影响整个黄金珠宝行业的口碑。
校对:祝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