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之道】不能让APP蜕变为“侵权黑手”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戴先任2025-01-17 06:46

“聊什么手机APP就推什么”“刚说过想买什么东西下一秒就收到推送”“我在淘宝看了什么,微博就推什么”……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的普及,怀疑“手机被窃听”等投诉越来越多。“都知道有问题,但是又无从下手,不知道向谁维权,难以举证。”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游闽键说,2025年上海两会,他提交了《关于加强APP偷听、窥探用户隐私治理的建议》。

电商平台、商家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较长时期受人诟病。比如有部分电商平台记录并使用消费者浏览信息记录进行营销,还有平台将“精准营销”与用户的输入法绑定,通过用户的输入内容,推测用户兴趣,继而开展营销;像店家为了营销而收集消费者手机、人像等个人隐私信息,也是屡见不鲜……平台、商家成了“最懂你的人”,消费者感觉被“偷窥”或“窃听”,并非空穴来风。“精准营销”的背后往往存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问题。

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精准营销”,让消费者个人信息成了不法分子眼中的“富矿”,成了个人信息“黑产”市场争相围猎的“唐僧肉”。电商平台、APP利用掌握的庞大用户信息,投放精准广告,进行精准营销,或是过度采集用户个人信息,有的还会倒买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等等。

近年来,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地与完善,如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对移动应用的监管力度,移动应用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有了明确的规范。而对于APP,应用商店也在上架审核阶段把控更为严格。这也让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得以大幅下降。

但还要看到,仍有不少APP存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不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仍然遭受损害。律师游闽键的建议值得借鉴。游闽键建议监管部门加大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即备案、抽查、委托第三方审计评估,对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侵犯用户个人信息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要形成对APP等互联网产品的常态化、长效化、全链条监管,提高无良APP的违法违规成本,让他们得不偿失,要除恶务尽,要彻底根治“侵犯用户个人信息”这一顽疾。

消费者也要增强维权意识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能为了一时便利让渡个人隐私,对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要“零容忍”,要依法维权,也要用脚投票。要形成各方合力,彻底斩断电商平台、无良APP与商家等伸向用户个人信息的“黑手”,蒙住“偷窥之眼”,捂住“窃听之耳”,堵住每一个既有及可能的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的“漏洞”,才能更好形成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有力屏障,给“裸奔”的用户个人信息穿好“衣服”。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