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分化的不良批转市场:成交规模激增11倍 平均折扣率跌破1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郭聪聪2025-01-16 10:30

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下称“银登中心”)启动批转处置不良试点已有四年之久,从最新披露的数据来看,不良贷款批转业务呈现出四年连涨的态势,相较于2021年的成交数据,更是暴涨了11倍。

近日,银登中心公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数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纵向梳理了银登中心过去四年的业务数据与市场走势发现,尽管不良贷款批转业务的成交规模呈指数攀升,但背后却隐藏着折扣率与本金回收率不断下行的趋势。2024年第四季度,批量个人业务的平均折扣率仅为7.3%,不足一折,平均本金回收率更是低至4.8%。

多名受访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与资产包的质量相关。在批转市场中,个人批转业务无疑是主力业务板块,随着传统个贷的催收方式遇阻,通过批转实现不良的处置成为了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的选择。为了快速出清不良,一些质量不好的个人资产包就无奈放到了“骨折”出清区,进而拉低了平均的折扣率。

成交规模较之2021年暴涨11倍

2024年,不良批转业务市场再创新高。全年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额(以下均为未偿本息口径)为2258亿元,同比增长81.05%,交易规模迎来四连涨。将对比坐标轴拉至2021年底,交易规模更是扩大了11倍之多。

交易规模再创纪录的背后是市场的供需旺盛。业内资深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这主要出于三大原因:

一是,试点业务机构与账户数量的持续扩容,继续为释放个贷不良市场规模助力。据1月13日银登中心更新的“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统计表”,已开立账户的机构数(含分支机构)增至999家,涵盖银行、资管公司、消费金融、汽车金融、金融租赁、信托等多种机构类型。此外2022年底,银登中心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对11个省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开闸”。在中小银行跑步进入市场后,也为市场的扩大增速,这一变革也迅速反应到了数据之上,2023年批转市场首次突破千亿规模,同比增长2.4倍,实现了不良批转业务的质变。

二是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陡增,整体不良水池渐深。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4万亿元。业内人士透露,如果将破产重组等潜在不良纳入进来,规模还将进一步提升。

第三是传统个贷催收遇阻,更多金融机构选择通过批量转让的方式处置个人贷款的不良。批量个人业务一直以来都是批转市场的主力业务。2024年,批量个人业务成交额为1583.5亿元,占整体市场的70.1%,是单户对公业务及批量对公业务之和的2.3倍。

折扣率与本金回收率双双走低

在持续走高的成交金额背后,是不断压低的折扣率与本金回收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注意到,进入2024年四季度,有多起金融机构正在高额、大批的挂牌个人不良贷款资产包。例如,就有消费金融公司在一日内挂出本息总额高达71.72亿元的资产包,与高额资产包相对应的,是0.2折的超低起拍折扣。

这一两极反差现象不是个例,在业务规模节节攀升背后,是平均折扣率与平均本金回收率的不断收缩。

2024年四季度,批量个人业务的平均折扣率为7.3%,不足一折,平均本金回收率更是低至4.8%。

在批转试点设立之初,2021年一季度的个人业务的平均折扣率可以实现32.9%,此后折扣率就开始一路走低,至2022年第二季度已减至9.8%,直至2024年第四季度,已降至7.3%,与最初数据相比,降幅高达77.8%。

平均本金回收率的走势亦是如此。2021年一季度本金回收率可达18.1%,至2024年第四季度,已显著下降至4.8%,降幅达到了73.5%。

业内资深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折扣率与回收率的双双走低的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在试点项目启动初期,仅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具备开户资质,彼时出让的资产包中,单户对公业务占据较大比例。这类资产包中往往具有资产担保,借款人还款能力较强,整体资产质量相对优良。

随着金融机构逐渐倾向于通过批量转让业务来处理不良资产,个人业务的坏账包数量开始显著上升,这无疑对折扣率与本金回收率构成了双重压力,导致其双双走低。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