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全球第一的城市,上海是时候构建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了。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对此建言献策。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持稳步增长,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6.16%和38.25%,渗透率为31.55%。2024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30万辆,位居全球城市第一。
与之而来的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规模化“退役”大潮。数据显示,2023年退役动力电池总量达62.3万吨,预计2025年将达到120万吨,2030年达到600万吨。
上海市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祖强和浦东新区人大代表郝皓在共同提交的一份建议中指出,废旧电池含有大量的镍、钴、锰等金属元素,妥善回收和处理废旧动力电池,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节能减排,还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镍、钴、锂等资源的稀缺问题。
目前,国家层面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 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废旧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政策文件,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提供了制度框架。
但是,动力电池回收存在诸多问题。
吴祖强指出,截至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已突破4.2万家,“白名单”企业仅为156家,“黑市”交易猖獗。
究其原因,吴祖强认为一是回收利用难度大,技术壁垒和利润瓶颈并存,二是回收体系比较混乱,三是回收法规政策支撑力和约束力不够。
对此,吴祖强建议建立统一的动力电池回收网络,要求新能源汽车企业、销售商和售后服务点设置专门的电池回收点;加强溯源管理,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对动力电池从生产、销售、使用到回收的全过程进行信息追踪;鼓励正规回收企业、汽车制造商、电池生产商等相关主体组建回收联盟。
在完善法规政策方面,他建议上海加强地方立法,明确规定电池回收各环节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包括汽车企业、电池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回收企业等;强化监管执法,打击非法回收行为;出台针对正规回收企业的激励政策。
此外,吴祖强建议健全标准规范,完善市场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布局,加强产业协同,加快技术创新。
上海市政协委员刘刚、李和兴等多名委员联合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重点区域设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示范工程,集中测试并推广先进技术和新型商业模式,为全国提供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