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韩忠楠
在全球汽车产业大变局的背景下,不仅车企在面临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与之配套的供应链体系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其他产业相比,汽车产业的供应链体系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长龙,从原材料开采到零部件制造,再到整车组装,以及后续的售后服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起连锁反应,甚至影响整个产业的正常运转。
近年来,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全球汽车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芯片短缺问题曾一度遏制了部分车企的产能爬坡;动力电池原材料镍、锰、钴、锂等的价格震荡,更让车企苦不堪言。很多车企都曾因关键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而被侵蚀利润空间。
在车市“价格战”之下,汽车供应链同样承压。车企持续压低产品售价,自然会将一部分压力转移给供应商。此前,已有部分供应商公开回应汽车厂商的降本需求,并称极致的成本压缩策略,只会换取短期利益,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汽车厂商与零部件供应商的摩擦自始有之,但在汽车产业大变局的背景下,如若处理不当,这些摩擦可能会加剧,引起产业震荡。
车企与供应商之间,并不应该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应该建立一种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命运共同体”意识。
目前,已有很多车企深刻地认识到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将其提升到战略层面来考虑。比如,很多车企都与华为、宁德时代等联合投资,共同孵化新项目,实现深度绑定。这种在“整零关系”上的创新探索,值得推广、延续。
同时,中国车企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优化供应链布局,降低对单一供应商和地区的依赖。一方面,车企可以增加供应商的数量,引入更多竞争,提高供应链的弹性。另一方面,车企还可以加强本土化生产,减少物流成本和运输风险。对于中国车企来说,“走出去”实现全球化发展是大势所趋,这意味着车企强化供应链稳定性时,不应只拘泥于国内,而是要放眼全球。
此外,车企还应发挥引领作用,推动整个产业生态的转型。在智能化、电动化的大趋势下,汽车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车企不仅要积极拥抱变革,加大在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领域的研发投入,还应主动带领供应商共同转型,推动整个供应链的绿色、智能发展。例如,一些车企已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技术要求的方式,引导供应商采用环保材料,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等优化生产工艺。
筑牢汽车供应链安全防线,就是在强健中国汽车产业的筋骨,为中国汽车品牌的向上升级和全球化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