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加大推进力度,推动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强调要切实抓好国有企业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更好发挥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和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中央企业要以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推进战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
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面临新挑战
高质量科技供给还需进一步增加。当前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取得长足进步,成为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中央企业围绕“卡脖子”技术大力开展科技攻关,攻克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有力维护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但总体而言,科技发展还处在将强未强、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原始创新能力仍相对薄弱,高技术领域仍有不少短板,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高效率成果转化还需进一步提升。近年来,中央企业积极推进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促进原创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加快转化。2024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共同启动实施了中央企业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科技成果在中央企业体系化、规模化应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仍有一些卡点堵点对成果转化形成制约:如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多环节与多主体,但当前产学研融合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导致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链接不畅;概念验证平台建设整体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中试平台建设面临资金、人才缺乏及管理运营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局,延长了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时间。
高水平创新生态还需进一步完善。新兴产业整体还存在“低端内卷、高端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产业布局行业集中度高、关键环节较为薄弱,产业发展呈现一定程度的区域性不均衡。如上榜战略性新兴企业多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制造业领域,生物医药类、新能源类企业上榜数量较少。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及经济发达区域,如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都市圈等,东北、西北地区发展则相对缓慢。
高效能生产关系还需进一步优化。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国资委从2023年起全力推进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推动中央企业不断完善适应新产业、新赛道布局的体制机制。但是从实践来看,仍有一些机制体制对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制约。如出于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量,中有企业在研发阶段对于“颠覆性创新”方面的科技投入不足,更多资金投向了渐进性、微创新领域。
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当前国际竞争白热化态势依旧,经济逆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碎片化趋势持续,与此同时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重大前沿技术持续涌现,竞争格局加速演变。中央企业必须清醒认识和把握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结合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方面,国家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政策利好效应持续释放。国资委加快谋划推动央企原创技术策源地布局建设、央企创新联合体建设,遴选战略性新兴产业“百项工程”,推动国资央企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中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我国战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态势不断向好,产业基础逐渐牢固。近年来我国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核心技术攻关捷报频传,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产业链关键薄弱环节不断补齐,产业链与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培育发展阶段转向快速成长阶段,未来产业前瞻谋划形成先发优势,对国资央企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加快推动中央企业更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中央企业要更加强化科技创新使命担当,紧紧围绕国之所需,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中央企业作为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主动在战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中担当主力军。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性部署,要主动发挥带头作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在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先进材料等关键领域,中央企业要积极参加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带头开展资源整合、场景建设、技术攻关,强化基础研究,突破更多源头底层技术,解决更多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建立内外部协同高效创新体系,中央企业要勇敢承担起创新组织者角色,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增强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要发挥好策源地、链长企业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融通创新。
中央企业要着力夯实成果转化支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推进高效率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中央企业要坚持内在价值和长期价值导向,把打通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堵点作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的重要着力点,充分发挥国有资本优势,促进跨领域、跨行业产学研融合创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坚持“以用促研、验证迭代”,中央企业要积极参与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采购应用,推动关键领域国产化替代,依托自身强大的需求牵引作用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用好中央企业生态资源,要带头组建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探索组建场景应用创新促进中心,积极拓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载体和渠道,切实发挥中央企业在供需对接方面的指引作用。
中央企业要优化完善机制体制,构建以需求为牵引的创新机制,建设高水平创新生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入,仅凭企业自身力量单打独斗难以取得质的突破。中央企业要抓住构建创新机制体制这个“牛鼻子”,为战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培育厚植沃土。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作用,中央企业要按照相关要求,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成为更有担当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长周期陪伴创新企业成长,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水源”。完善产学研用内部融合机制,中央企业要着力健全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联合创新机制,完善要素共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进一步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构建起更加适合创新发展的“热带雨林”。
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顶层设计,坚持因企制宜、因地制宜,推进高效能产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立足各央企主责主业和各地区资源禀赋,形成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相互衔接、错位发展、良性循环的产业格局,不能一味地“大干快上”“贪大求全”。要坚持聚焦主业优化布局,中央企业要围绕主责主业纵向延伸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链条,以有利于掌握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标准,推动资源向主业集中,将优势业务做强、做精,从根本上减少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实现提质增效。要强化全国一盘棋统筹,中央企业要坚持沿链谋划、错位协同,围绕地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等,突出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空间布局,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助力我国打造一批世界级优势产业集群。
(作者系中国联通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李红五)
校对:冉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