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调研与思考
来源:证券时报网2024-12-26 16:17

作者:中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研究所所长 邓淑斌

一、证券公司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现状调查情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也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战略定位、发展理念、价值取向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表征,是支撑其行稳致远的立身之本。2019年8月中国证监会成立行业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印发工作纲要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逐步融入各家证券经营机构日常经营管理中,进一步夯实了证券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基础。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成与金融强国相匹配的高质量资本市场,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2024年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并概括为“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五个方面的实践要求,深化了党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和发展道路的认识,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为了进一步了解证券行业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宣导成效、了解证券从业人员对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理论的认知,2024年7月,在河南证券期货基金业协会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们以河南辖区证券经营机构作为研究样本,组织了关于“证券行业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问卷发放和实地走访活动。本次活动共回收有效问卷3961份、占河南辖区全行业从业人员的45%,保证了问卷调查在辖区证券经营机构中的参与度和广泛度;现场访谈选择六家有代表性的证券分公司,主要是注册于河南省外的法人证券公司在河南区域市场设立的河南分公司。上述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下现场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显示:在行业监管部门的推动和指导下,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浓厚氛围在证券行业内正逐步形成,但还需要多方努力共同促进证券从业人员深刻理解“八个坚持”,将“五要五不”的行为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扎扎实实落实在本职岗位上、具体行动中,做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基本要义和丰富内涵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持续推进我国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这一重大判断表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根基。文化体系的首要是理念,主要包括信仰、使命、愿景、观念、伦理和价值观等。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体系中的理念,是一系列关于金融发展的思想表达,其核心内容应是党中央关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立场。因此,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八个坚持”,应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基本要义,具体而言:

1、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根本遵循,决定了政治性和人民性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最大的价值观。也即,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核心任务,决定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应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两大主题展开,引导金融机构确立职责使命、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引导金融从业人员明确职业定位和行为操守。

3、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系统总结了新时代金融工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的基本经验,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原则,也指明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实践路径。这就要求证券行业要培育有效指导证券公司经营和金融治理的优质创新文化,强调守正创新的重要性和依法合规的底线要求,强调经营管理与转型发展中要贯穿稳健审慎的原则。

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这意味着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当中蕴含的中国特色,是优秀传统金融文化内嵌于现代金融理论后,本土传统货币金融智慧与现代金融理论的有机结合,其丰富内涵体现在:

1、金融道德观视角的内涵要求: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信用是金融的立身之本,是金融的生命线。货币的广泛使用和金融市场的有序运行都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从商鞅“徙木为信”到“交子”以信兴商,重信守诺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商德规范,买卖公平、诚实守信不仅是中国古代富商大贾从事商业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也是人类交往以及从事经济金融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现代金融强调信守契约是维护市场秩序和促进经济活动的基础。因此,“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是中国古代“重信守诺”传统和现代金融契约精神在现代中国金融业发展中的转化和体现,是金融安身立命、不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证券从业人员道德观的基本准则。

2、金融义利观视角的内涵要求: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我国传统商帮中,晋商“利以义制”的行商准则,徽商“以义为利”的经营理念,浙商“义利双行”的价值追求,无不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富民厚生经济伦理。金融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功能性和营利性双重特性,因此,“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所倡导的见利思义、重义轻利、义在利先的价值取向,既是富民厚生这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金融领域的重要价值体现,也是证券公司及证券从业人员应有的正确义利观。

3、金融经营观视角的内涵要求: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居安思危、稳健审慎既是君子成事之道,也是一代代中国商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营智慧和生存法则。与一般行业相比较,证券行业与货币打交道,是特殊的高风险行业,面临着较高的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再加之,现代金融发展呈现出产品结构复杂、风险传递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可见,“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体现了现代金融理念、金融精神。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应将安全性作为经营观的首要原则,始终把防控风险作为永恒主题,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和自身实际情况,急功近利、盲目决策。

4、金融创新观视角的内涵要求: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既强调“固本培元”,又推崇“改革创新”的革故鼎新、守正创新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二者共生共荣,正所谓“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尽管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和金融机构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但前提是要解决好为谁创新的问题。守正,意味着把握根本,创新意味着开辟新境,二者的结合则意味着创新不脱离根本,中国古代货币从“半两钱”“五铢钱”“开元钱”到“交子”的币制改革,从铸币权的国家掌握到民间自由铸币再到国家掌握的演变历程,都是古代金融业坚持守正创新、不脱离实体经济的成效。因此,“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作为金融创新观的精髓,要求证券行业及证券公司的金融工具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应紧紧围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利于人民群众,不能搞资金体内循环、脱实向虚。

5、金融治理观视角的内涵要求: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隆礼重法是古代国家治理观的内核,强调通过树立礼制权威、维护法律尊严,促使人们尊礼敬法并融入日常言行、依法合规行事,从而维护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的有序运转。中国较早的金融法律制度,如,范蠡颁布的《平粜法》、李悝颁布的《平籴法》、秦朝实施的货币法《金布律》、汉代实施的商业资产税法《算缗令》,正是隆礼重法思想观念在古代金融活动中的制度体现。证券市场的高风险特征,决定了规则及执行对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发展而言,更需要从顶层设计层面传承“隆礼重法”的传统价值理念,礼法结合、德法共治,树立并强化“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的现代金融治理观。这就需要金融监管机构要适应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实践需要,及时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同时通过舆论宣传和行业文化熏陶,促使广大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牢固树立遵纪守法理念,自觉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依法经营,不胡作非为。

三、证券公司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着力点

1.发挥证券公司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强化党对金融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

党的领导是坚持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最本质的特征和建设金融强国最根本的政治优势,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一方面应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加强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另一方面,应坚持“两个结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推进与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深度结合,传承中国传统的金融思想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文化。因此,证券公司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引领作用,确保党在金融工作以及金融文化建设中真正起到“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核心作用。

2.加强理论研究,帮助证券从业人员全面理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要义

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要求知行合一,“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相关的问卷调查显示,部分证券从业人员对于“五要五不”的实践要求存在一些混淆,也反映部分行业从业人员对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偏差。为此,行业上下可以在过去几年推动证券行业文化建设“十要素”的基础上,组织加强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的研究,从而为有效落地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宣讲培育机制

实际工作中,证券公司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宣讲,普遍依赖于下发公司文件通知、要求学习这一形式,对基层普通员工层面的渗透和感知相对较弱。为此,可以通过教育塑造理念、制度规范行为、实践内化习惯这一“三位一体”培育机制,使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五要五不”在证券从业人员中能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具体而言:

一是通过行业系统化、持续性的教育引导,强化证券从业人员的认同感。如,在全国层面开展侧重于强化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五要五不”的系统理论研究、培训课件制作和实践指导;在区域层面,组织侧重于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和资本市场发展情况的宣讲、现场培训和同业交流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和高校的合作,开展典型案例学习、先进企业或人物专访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宣讲与培训活动。

二是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证券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的调控。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等国家战略层面的要求,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可以进一步梳理并完善现有关于证券经营机构、证券从业人员行为准则相关的监管制度和诚信体系,从行业层面指导证券公司构建激励与约束并重、长期与短期兼顾的制度机制,注重有效激励与问责监督相统一。

三是通过与证券公司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和有机结合,强化实践习惯的养成。证券公司经营管理层,一方面要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宣讲培育纳入到公司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中统筹考虑,进一步完善公司业务流程和员工行为规范,将“五要五不”的金融文化理念融入到各项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另一方面要建立常态化、穿透式的金融文化宣导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宣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理念和公司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推动公司员工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


参考文献

[1]金巍: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意义、影响因素及体系构建。《金融时报》2024年7月29日理论研究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金融评论》杂志2024年第1期

[3]陈雨露:《深刻理解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学习时报》2024年3月15日第1版

[4]张宇 蔡万焕:《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6期。

校对:彭其华

责任编辑: 王智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