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合并!本田、日产重大官宣→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安宇飞2024-12-23 21:28

为了在电动车时代扭转颓势,本田和日产计划进行合并,重塑汽车行业的格局。

12月23日,日本汽车制造商本田汽车公司(简称“本田”)和日产汽车公司(简称“日产”)在东京共同宣布,双方已就合并事宜签署谅解备忘录,将正式开启合并谈判。

从合并形式来看,双方将以共同出资成立一家新的控股公司,本田和日产将作为这家控股公司的子公司被纳入旗下,以此种形式完成合并。合并完成后,本田将占据主导地位,拥有新的控股公司的过半的董事会席位和过半股份。

据了解,双方计划在2025年6月达成最终协议,新的控股公司将在2026年8月上市,而本田和日产将退市。与日产组成企业联盟的三菱汽车也有望加入这场合并,将于2025年年初判断是否加入。

合并或为应对中国车企崛起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本田和日产之间的合并谈判就是其他车企尝试应对这一竞争威胁的最新例证。

此外,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称,本田和日产两大公司业务合并的目的是通过此举来分担开发下一代汽车的巨额投资,以提高竞争力,进而对抗在电动汽车领域不断崛起的美国电动汽车厂商特斯拉以及其他车企。

本田和日产合并之后,日本汽车行业将形成两大阵营:一方是丰田集团,一方是本田、日产以及有望加入合并的三菱组成的全新汽车集团。Statistia网站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本田、日产和三菱汽车合计销量超过400万辆,但低于同期丰田集团的销量(560万辆)。

从2023年销量来看,据中汽研数据,本田和日产2023年在全球累计销量分别为398万辆和337万辆,两家车企总销量达735万辆。一旦合并成功,有望超越现代起亚集团,成为仅次于丰田集团和大众汽车集团的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

从销量来看,日系车普遍受到中国市场销量下滑的影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以下简称“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日系乘用车在华销量为278.25万辆,同比下滑15.6%。从市场份额来看,2024年前11个月日系车份额进一步缩水至12.3%。

从业绩来看,日系车在今年普遍出现利润下滑。2024年上半财年(2024年4月至9月),日产净利润仅19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9亿元),同比下滑94%;本田净利润为494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30.3亿元),同比下滑19.7%;丰田净利润约1.9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90亿元),同比下滑26.4%。

跨国车企陷入裁员、关厂困境

在经营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许多跨国车企出现了裁员、关厂的情况。

当地时间12月20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从现在起到2030年将在德国裁减超3.5万个工作岗位,占到公司两成以上的员工总数。同时,大众将减少在德国的产能,但避免关闭工厂。这意味着,大众汽车集团与工会就大幅削减成本的计划达成了协议,旨在避免大规模罢工。据欧洲供应商游说团体CLEPA的数据,自2020年以来,欧洲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已经削减了超8.6万个职位。

2024年11月,日产方面表示,由于在关键市场面临挑战,公司正在采取紧急措施扭转业绩,包括将降低20%的全球产能,并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人。对此,日产汽车社长内田诚表示:“市场环境极为严峻,我们的核心车型销量未达到预期。”他自愿减薪50%,以承担公司业绩恶化的责任,其他执行委员会成员也自愿相应减薪。

2024年7月,本田中国宣布实行产能优化,加速电动化转型,具体举措为:10月关闭广汽本田年产能为5万辆的第四生产线;11月东风本田年产能为24万辆的第二生产线停产休业。调整完成后,本田在中国的汽车总产能从149万辆减少到了120万辆。

不过在这一背景下,跨国车企也在加大与中国企业的合作。12月23日,广汽本田开发区新能源工厂正式投产,该工厂设计产能为12万辆一年,将集合多项先进的技术,实现“投产即零碳”。

11月27日,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共同宣布深化长期合作关系,双方合资续约至2040年,并将在产品、生产、碳减排三大领域全面发力。

2024年10月,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在武汉正式投产,这是本田在全球的首个新能源工厂,它的投产标志着东风本田“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迈出了跨越性一步。

2024年2月,大众中国发布消息称,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快速开发两款智能电动车型。据了解,大众汽车与小鹏合作开发的大众汽车品牌新车型将于2026年在合肥投产。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表示,目前看到的情况是,更多的跨国汽车品牌主动与中国企业寻求包括技术、产品、渠道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合作,正应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中国自主品牌在技术创新、品牌形象、产品质量和个性化多样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同时,合资车也在不断通过技术引进、输出和合作,实现强强联合,未来,中国自主品牌和合资车都有机会在中国市场继续发展壮大。”张新原说。

校对:吕久彪

责任编辑: 高蕊琦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