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证监会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使得“银发经济”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中国从人口结构上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银发经济”关乎中国的养老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无论从经济转型发展还是人民生活改善角度,这一问题受到政策高度关注而提前进行布局,实属必然,舆论热度跟着升温,也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按照联合国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说明这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在2011年开始达到这一数据;而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周岁与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分别为21.1%和15.4%,老龄化程度在持续加剧。
“银发经济”是指老年人消费,从生产角度说,是指一切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链,包括老年人衣、食、住、行、娱乐、养老、情感需要等各个层面,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我国已步入了老龄化,而我国的养老事业只能说刚刚起步,其发展属于浅层次的。在当前阶段,“银发经济”相比其他群体有一定超越程度的亮点表现,其背后是由许多客观因素促成的。
首先,从发展阶段来说,中国经济经历了数十年制造业的超高增长阶段后,消费逐渐成了拉动经济的主要贡献力量。从社会财富累积角度来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全民财富的持续累积,而中国人一直以来都喜欢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养老之需,所以到年老的时候,因财富积累带来的消费能力是持续增长的,这是全社会财富增长与消费能力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结果。
其次,从个人收入角度来看,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收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这里当然有着合理性的原因,毕竟技能和经验总是与时间的累积成正比的,因此,年长者的收入总体是高于年轻人的。收入的增长加上储蓄偏好带来的财富积累,同时伴随着养育子女的负担下降等原因,就使得一个人到退休或临近退休的时候,其消费能力处在峰值阶段。这一现象不只中国,在世界其他国家也都普遍存在。所以在一个正常社会,尤其是老龄化社会,在消费增量贡献中,中老年人消费贡献一般都会比较突出。
再次,基础公共产品、服务和保障的提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城市与乡村包括养老在内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普遍改善,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增加,培育、激发出了老年人消费的兴趣和需求。这当然与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关爱和供给方面的有力引导密不可分,我们看到国家推动“银发经济”的相关文件,每一份文件的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支持。这一切都给“银发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上述原因如果从经济学角度解释,其实就是个人、家庭与社会的收入、财富跨期与叠代配置的问题;映照于社会层面,也需要从管理角度进行跨期与叠代的前瞻性预判和规划。财富的积累传承,中国人崇尚节俭、延迟消费的传统,以及全社会尊老、敬老传统和政策层面的关怀、关爱等,共同促进我国“银发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但是,“银发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参照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状况,无论从程度还是比重上,都还远远低于应有的水平。根据权威研究机构测算,目前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6%,预计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可以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这表明“银发经济”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要充分发掘“银发经济”的潜力,就务必在让老人们敢于消费、放心消费方面多下功夫,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其中的关键措施之一。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