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放量开启成本大战 大电芯成必争之地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叶玲珍2024-11-19 06:58

证券时报记者 叶玲珍

今年以来,在动力电池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储能赛道异军突起,成为锂电企业的第二增长极。

然而,在新型储能装机量大增的背后,储能电芯及系统价格却持续下降,行业竞争加剧。从长远来看,储能市场前景毋庸置疑,但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降本增益仍然任重道远。

作为提升储能系统性价比的关键角色,电池厂纷纷把目光聚焦在大容量、高循环等关键指标,目前以314Ah为代表的300Ah+储能电芯渐成主流,大电芯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锂电企业掘金储能赛道

今年前三季度,储能赛道维持高景气度,全国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规模2713万千瓦/6113万千瓦时(61.13GWh),截至9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128GWh),较2023年底增长约86%。

储能装机规模的快速提升,拉动产业链企业出货大幅放量。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储能电芯市场需求被激活,各大电池厂储能板块业务大放异彩,逐步发展成为除动力电池之外的“第二增长极”。

宁德时代前三季度出货量约330GWh,其中储能电池系统出货比重突破20%,较2023年度提升超2个百分点。据西部证券测算,公司三季度单季储能电池出货约30GWh,同比增速达66%,明显高于动力电池。

亿纬锂能前三季度储能电池出货量为35.73GWh,同比大增115.57%,增势颇为强劲。相比之下,公司动力电池的出货量为20.71GWh,同比增速仅为4.96%。

国轩高科今年前三季度整体出货量大幅提升,其中储能占比攀升至35%左右。另据半年报,公司储能电池系统上半年毛利率达23.87%,同比提升6.4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综合毛利率的主导力量。

除头部电池厂产销放量外,储能行业数据也颇为亮眼。据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 2024年前三季全球储能电芯出货规模202.3GWh,同比增长42.8%;另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今年1—9月,我国以储能电池为代表的其他电池销量为160.3GWh,同比增长148.7%。

“今年以来储能装机量快速增长,得益于政策端、市场端、成本端的多重驱动。”鑫椤资讯高级研究员龙志强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2024年新型储能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及各省密集出台相关政策,储能在电力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通过参与市场化调度或现货市场,储能项目盈利来源逐步多元化,市场投建积极性有所提升;与此同时,锂电上游原材料下跌带动建设成本下行,储能项目经济性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装机需求。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发现,相较于过去“建而不用”的情况,今年以来储能项目利用率大幅攀升,商业价值初显。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电化学储能日均等效充放电次数由0.58次提升至0.63次,平均利用率指数由34%提升至42%。其中,独立储能平均利用率指数由32%提升至59%。

另据国家能源局介绍,今年1至8月,全国新型储能累计充放电量约260亿千瓦时,等效利用小时数约620小时。在电力平衡较为紧张的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内蒙古等省份,新型储能最大顶峰同时率均达到90%以上,实际顶峰能力已达前期验证最高水平。

价格战引发行业洗牌

“外界都只看到今年储能在大规模放量,殊不知行业内部已经‘卷’出天际。”华东地区一位储能从业人士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在当前的价格体系下,大部分储能企业已经很难赚到钱了。

近一年多来,储能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目前电芯价格已从2023年初的0.9元—1.0元/Wh下降至当前的0.3元—0.4元/Wh;储能系统平均单价从1.5元/Wh左右降到如今的0.5元—0.6元/Wh,个别项目中标价甚至已经跌破0.5元/Wh,价格降幅近七成。

据悉,储能系统主要由储能电芯、储能变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统EMS、电池管理系统BMS等四大部分组成。从成本比重来看,储能电芯占据大头,约占设备成本的50%—55%,PCS占比10%—15%,BMS、EMS合计占比约为10%—15%。

据前述储能人士介绍,虽然储能市场化水平在逐步提升,但价格依然是客户最为关注的指标,目前绝大多数招标依然采取“最低价中标”的模式,倘若没有一定的技术和成本竞争壁垒,即使中了标,也是赔本赚吆喝。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了解到,目前新型储能还处于市场发展初期,各项标准还不够完善,进入门槛并不高。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储能相关企业注册数达7.06万家,同比增长20.5%。

“近两年来,行业吸引了很多新玩家入局,但在价格战‘洗礼’下, 很多公司还没来得及尝到甜头,就要开始被清洗出局了。”前述储能从业人士表示。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A股公司宣布终止或暂缓此前拟推进的储能相关项目。4月,“储能跨界者”黑芝麻在互动易回复中表示,暂缓建设预算投资额达35亿元的储能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6月,国际实业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中大杆塔终止建设4GWh磷酸铁锂储能电池Pack集成生产线项目,此前规划的项目投资额为5.26亿元。两家公司均表示,当前储能市场价格和供需格局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暂缓或终止项目是为了避免增加投资成本和造成损失。

高工产业研究院指出,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市场整体将供大于求,系统集成较电芯环节竞争更为残酷,50%以上的储能系统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前十名储能系统集成商将瓜分八成以上市场份额。

不过,伴随着储能使用率的逐步提升,市场对初始建设成本的重视度有所淡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成本成为更大的考量因素,一味卷价格或将不可持续。

亿纬锂能表示,从三季度以及近期情况看,公司感受到价格下降在逐渐趋缓,在部分场景中还有略微回暖,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关注储能产品全生命周期性能以及LCOS(储能度电成本,即储能全生命周期成本、平准化储能成本)等指标。

“最近两个月储能价格已经基本上稳住了,目前处于底部震荡的状态,个人认为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有限。”龙志强亦表示,除价格外,储能系统性能、循环次数、运维服务都将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砝码。

大电芯成降本法宝

当储能进入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比拼时代,行业降本进入全新阶段,追求产品极致性价比成为业内共识。

作为储能项目中刚性支出占比最大的部件,电芯一直走在降本的最前沿。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曾表示,储能电池的单位成本降到1毛5分钱,甚至是降到1毛钱,是必须过的一个“成本坎”。

从目前市场普及率和各大电池厂布局来看,兼具大容量、高循环性能的“大电芯”是降低成本的主流方向。

“大电芯单位体积能量密度提升,Pack零部件使用量减少,度电成本更低;与此同时,大电芯系统串并联减少,BMS管理精度提升,安全性能也会有一定程度改进。”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

据了解,过去几年,280Ah储能电芯一直是储能项目招标或产品采购的标配。今年以来,伴随着电池厂314Ah储能电芯加速量产,314Ah市场渗透率明显上升。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调研统计,上半年314Ah电芯在电力储能出货中占比22%,出货量达到23GWh。另据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第三季度单季300Ah+电芯产品在全球大储市场市占率已接近40%。

7月初,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启动2024年度储能电芯集采,314Ah电芯的份额达到11.1GWh,占比高达76%,创造了314Ah电芯集采规模历史最高纪录。

“预计明年国内大储会全面转向314Ah,海外280Ah和314Ah会共存一段时间。”亿纬锂能表示。

今年以来,各大电池厂密集推出500Ah甚至600Ah以上的储能产品,“大电芯”技术再上新台阶。

4月,宁德时代发布天恒储能系统,该系统采用公司L系列长寿命大电芯,能量密度可达430Wh/L,单位面积能量密度提升30%;在循环次数方面,系统能够实现首五年容量、功率零衰减,电芯实验室循环次数达15000次以上。

亿纬锂能在年初推出全新一代Mr旗舰系列产品“Mr.Big”储能电芯和“Mr.Giant”储能系统。其中“Mr.Big”储能电芯单体容量628Ah,能量2.009KWh,能效高达96%。近日,公司表示,今年12月628Ah储能工厂一期项目将建成投产。

8月,中创新航发布采用第三代叠片工艺的625+Ah储能专用电芯,能量密度440Wh/L以上,20尺标准集装箱电量可达6.8MWh以上。

9月,远景储能推出全球最大单箱8MWh储能系统,采用自研的700Ah+储能专用电芯,能量密度440+Wh/L,循环次数超15000次。

当然,电芯并不是越大越好。“大电芯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热量更大,对热管理的要求会随之提升,同时由于单个电芯电量增加,对一致性的要求也会更为严苛。”墨柯表示。

在宁德时代看来,公司并不会一味追求大容量,而是综合考虑成本、制造难度、寿命、安全等各方面,找到甜蜜点,做最合理的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大电芯从推新到真正走向市场,还需要经历严格的测试和验证,规模化应用尚需时日。阳光电源光储集团副总裁徐清清曾表示,公司对快速推出下一代电芯是很克制的,大电芯产品没有经过两年以上的洗礼和论证很难大批量使用。近期储能市场预计仍然将是314Ah电芯的主场。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