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废品站,“淘”回一个女医学家
来源:央视网作者:雲成章2024-11-01 10:31

“她的一生,就这样在我面前展开。”

前不久,南京的冯女士去买菜时,路过一个废品站。摆满破烂的三轮车上,斜放着一本莎士比亚作品,复古红色的封皮,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冯女士的目光被吸引,走近才发现,车上还有两个敞开的口袋,里面放着很多书,细看过去,有杂志、医学期刊、画册、好几本不同语言的词典,还有一些写满字迹的手稿。

部分手稿。受访者供图

直觉告诉她,这不是一堆普通的废品,书本虽然旧,但保存完整,手稿也码放归类成册,应该出自某位学者之手。出于好奇,她向废品站老板提出想买下这些书和手稿,但也有些担心,“会不会有人再来要回这些书?”

“人都走了,谁来要?”冯女士听出了老板的弦外之音,这些书稿的主人已经去世。

80元,她没还价,挑了一些干净、整洁的书稿捧了回去。“后来我没去买菜,连饭也没有吃,回家后就开始看。”随着翻阅,一个人的一生在冯女士面前徐徐展开。

这堆“废品”的主人是一位女性,一张“南京药物研究所”制发的工作证上,写着她的姓名——王锐。稿纸的抬头是南京医科大学,从旧到新,上面写的全都是有关血吸虫病的内容。王锐的字迹娟秀工整,除了中文,还有俄语、英语、日语,以及一种冯女士看不懂的“拼音”。日历上标注着满满的行程,都与学习、工作有关。

受访者供图

除了那本莎翁作品,王锐还购入了一些科普书籍、漫画、言情小说,其中一本俄文书,冯女士读不懂,只能看清扉页写着两行繁体汉字:王锐购于哈医大,1953年4月7日国际书店。边上还有两处涂鸦,一边是烟花,一边是个化学结构式。

受访者供图

王锐是谁?她为什么学习这么多门语言?后来她又去了哪里?带着这些疑问,冯女士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了一篇帖子,记录自己的感悟。很快,这篇帖子引来了27万余人的关注,有网友在档案馆工作,留言建议冯女士联系王锐家乡的档案馆,说不定那里会有关于王锐更详细的资料。

10月21日,冯女士循着文稿中透露的信息,与江苏武进档案馆取得了联系。果然,对方给冯女士发来一张王锐人物志,并提出希望能收录这些文稿资料。

武进档案馆提供的王锐资料。受访者供图

“出生于1928年,1952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主要从事抗血吸虫病药物研究;其研究成果曾被授予科技成果奖,曾入选“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她曾任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获得过劳模、先进个人等称号,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路过废品站偶然“淘”回的遗物主人,竟是一位科学家!冯女士无比高兴,不仅为这份奇妙的缘分,更因为得知对方的家乡“有在好好记录她的故事”。

冯女士带回了约10本书。受访者供图

很快,冯女士和档案馆工作人员约定了交接时间。对方提出派人来南京取件,但文稿脆弱,担心资料受损的冯女士最终决定自己跑一趟。

一切都很顺利。武进档案馆工作人员朱亮理告诉央视网记者,收录本地名人名家档案是他们一直在做的工作,记录历史、传承精神,至于捐赠王锐老师的资料,“主要是冯女士的功劳。”

王锐的手稿。受访者供图

史铁生曾说,“唯有文字可担此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这些遗稿背后,是王锐的一生。而她一生所关注的血吸虫病,对于她的家乡江苏来说,则有一段沉重的历史。

1950年的夏天,江苏高邮县(1991年撤县设市)新民滩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急性血吸虫感染事件。两年内,新民乡因患病死亡1006人,占全乡人口总数比例达18.2%,其中全家死亡的共计31户。

此病也叫“大肚子病”。“女不受孕男‘怀胎’,臂膀瘦得像芦柴。走一步来歇两回,一张板凳两人抬。”这是新民滩曾流行的一首民谣,更是当时血吸虫病在新民滩肆虐的真实写照。

这种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流行范围广,大多流行在水稻种植区,农民日日耕种,极易感染。上世纪50年代,病害流行于12个省市的350个县市,患病人数约有1000多万,受到感染威胁的人口则在1亿以上,各地因此而“绝户绝村”者亦有之。

高邮县人民政府(1950年4月,县政府改称县人民政府)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纪念。图源:健康江苏

消灭血吸虫病刻不容缓。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各地迅速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王锐从南京药学院毕业后,当即便投身于家乡最紧迫的血吸虫病防治研究。

王锐发表的学术论文。图源:王锐,应慧卿,冷宗康,等.抗日本血吸虫病药物研究——Ⅱ.溴乙酸及碘乙酸香豆素酯的合成[J].药学学报,1981,(10):779-783.DOI:10.16438/j.0513-4870.1981.10.011.

为了彻底送走“瘟神”,血防队员们夜以继日地救治病人,还要层层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报刊、广播、墙报、广播喇叭等方式,教导村民平日下地干活要穿厚袜、打绑腿、擦药膏,生活中要人畜分塘用水等等。当时正逢拼音普及推广,或许,王锐的拼音书稿,也是为了让群众更简单地了解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王锐手稿。受访者供图

截至1958年底,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已在半数以上流行区基本消灭,12个省市消灭钉螺(血吸虫病传染源)15亿多平方米,全国治疗血吸虫病患者430余万人,在血吸虫病的防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而这背后,是无数个“王锐”共同的努力。

上周,冯女士已和武进档案馆的工作人员顺利完成了文稿的交接,王锐的书本和文稿已被妥善保存。从档案馆出来的那一瞬间,冯女士松了一口气,原本阴沉的天气也变得明媚,“我很开心,就像是天气给了我奖励。”

冯女士亲手将文稿交给档案馆工作人员。受访者供图

“只是,拜托大家不要去猜测甚至攻击王老师的家人,”冯女士再三叮嘱记者,“我们不了解别人家里的事,我不想让舆论误伤无辜。有更多人记得她、感谢她,知道这段历史,这就够了。”

我们从未以这样的方式认识过一个科学家,这些书稿是她的遗物,更是她作为一名学者,送给这个世界的礼物。

过去,王锐的名字只出现在学术论文当中,而今,一次偶遇让她通过互联网跨越时间来到了更多人身边。现在,专属于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王锐的百科词条已经出现,有关于她和血吸虫病的历史资料,正逐渐丰富起来。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