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逛完沪苏浙,浦东⇋虹桥仅需40分钟!长三角一体化再提速|我们的人民城市
来源:国际金融报作者:王莹2024-10-22 16:54

长三角这片神奇的热土,总在创造着无限的可能。

今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下称“示范区”)将迎来揭牌成立5周年。五年来,示范区始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扛起“先手棋”和“突破口”的责任使命,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从生态到产业、从交通到民生……这片先行垂范的试验田正在改革创新中迈向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让一体化的发展愿景实实在在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幸福实景。

缝上第一颗方形“纽扣”

从空中俯瞰,沪苏浙两省一市的交界线在太浦河上汇于一点,这里因此也被称作“长三角原点”。

曾经的沪苏浙交界地可以用“通而不畅、汇而不集”来形容。尽管不乏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但缺少支路网系统、慢行系统等支撑日常出行的交通体系,导致两省一市在这里交汇,要素资源却没有在此集聚,区域发展难以形成合力。

要想实现一体化发展,就要把边缘地带缝合成一个整体。如今,原点之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性跨域项目——“方厅水院”正拔地而起,成为助力缝合长三角边缘的第一颗方形“纽扣”。整座建筑采用四合院形制,在四角分别设置沪苏浙皖四个主题展示空间,中间通过三座步行连廊相连,“一刻钟走完沪苏浙,一天逛遍沪苏浙皖”指日可待。

记者了解到,方厅水院总建筑面积约10.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6.7万平方米。从功能上看,这里不只是一座展陈馆,更像是一个面向四地居民的大公园,让示范区百姓能够共享优质的滨水公共空间。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生态规建部部长刘伟告诉记者,方厅水院不仅通过跨河人行桥实现两省一市交界地跨域跨河互连,将沪苏浙分隔的慢行系统融为整体,还将搭建长三角一体化展销对接平台,集中展销沪苏浙皖优势产品、特色商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长三角地区如何各扬所长、向心汇聚、一体发展。

“此外,方厅水院还承载着国际交流和会展功能,依托两省一市共建区域优势,汇聚长三角智慧,打造国际创新和商务交流平台、江南文化体验平台、绿色低碳和气候变化等国际论坛、产业合作交流平台,成就世界级水乡客厅。”刘伟说。

地理空间上的缝合,更带来了制度上的融合。曾经“地虽近,路难通,事虽小,难协调”的区域发展洼地,正逐渐转变成“跨省通办”异地服务的前沿阵地,为沪苏浙三地居民就近就地办理业务提供便利,最大限度让办事群众“少跑腿”。

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30日,方厅水院内部三座跨域步行桥全部合龙,项目建设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截至今年10月,上海、江苏的两座场馆已进入外墙施工及室内精装;浙江的三座场馆已完成地下室施工,地上已完成两层钢柱吊装,预计10月底主会馆完成结构封顶。明年年中,方厅水院项目将整体完工。

好风景催生新经济

清风拂面,湖水微澜。方厅水院北缘、沪苏省际边界处,元荡坐落在此。作为示范区“一河三湖”中的核心湖泊,元荡湖体水面积13平方公里,相当于2个西湖;岸线全长23公里,其中上海段6.2公里,江苏段16.8公里。

过去,由于行政归属不同,沪苏两地在环境治理方面存在责任划分不明晰等问题。作为跨界湖泊的元荡,湖面网障分割、陆域杂草丛生,水质常年停留在劣Ⅴ类水平。

随着元荡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成为了示范区首个跨界湖泊滨水岸线生态修复项目,“四个共同”取代了曾经的“三不管”:共同绘制蓝图、共同商定标准、共同建立机制、共同推进计划。

“大家联合设计、相互对表,围绕水安全防线、水生态系统、水活力空间、水环境健康等形成一体化实施标准,统一方案、分头立项、相互授权、轮流委托,计划到十四五末完成元荡23公里岸线全线的生态修复和岸线贯通。”刘伟介绍。

为此,青浦、吴江两地紧密对接,探索跨界水体一体化治理,通过达标加固环湖堤防,加强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湖泊、入湖河道及湖滨带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打造安全、贯通、生态、宜人的文化生态湖区。

徜徉元荡可以看到,青浦段原来被占用的封闭管理区域已全部打开,形成了25公里慢行系统和1450亩区域整体开放区域。为进一步便民利民,湖区还新建了5处小型停车场、9处驿站、15处亲水平台、5块露营区域,以及篮球场、帆船和皮划艇码头各1处。

“衡量一个地方生态的好坏,要看鸟往哪里飞,鱼往哪里游。”刘伟说。在元荡湖治理过程中,示范区始终坚持生态低碳、不砍不伐,保留近1000亩林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新增乔木约8000棵;利用现状鱼塘生态化改造,退渔还湿325亩,水质长期保持Ⅱ类以上;总体实现“四季有色、四季有香、四季有景”。

值得一提的是,元荡周边风景秀丽、人文荟萃,朱家角、周庄、西塘等水乡古镇星罗棋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传承弘扬文化,湖区以“十里画廊,寻芳江南”为主题,充分利用现有植被、场地肌理和人文资源要素,结合《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将十二金钗的人物故事通过景观再现,规划“一廊十二景”,打造“诗画江南湾”。

依托自然风光和人文积淀,示范区创新产业集聚效应也不断放大,华为研发中心等一大批优质产业项目先后落地,树立了生态优势转化的新标杆。

轨道上的示范区

一线连通三地,是沪苏浙三地人民的共同期待。今年9月初,上海首条新建市域铁机场联络线不载客试运行正式启动。目前,为期20余天的连续按工作日列车运行图跑图试验已顺利完成。

机场联络线是上海市域铁路网络中东西向的骨干线路,也是连接上海“两场三站”重要对外交通枢纽。线路全长68.6公里,途经闵行、徐汇、浦东新区3个行政区,全线共设虹桥2号航站楼站、中春路站、景洪路站、三林南站、康桥东站、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站、浦东1号2号航站楼站、浦东机场T3航站楼站、上海东站站共9座车站,其中地下站6座,地面站3座。

上海申铁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林强向记者透露,截至目前,机场联络线虹桥2号航站楼站至浦东1号2号航站楼站共7座车站主体结构已完成,59公里区间轨道铺设完成,全线联调联试基本完成,预计年内具备初期运营条件。

届时,虹桥和浦东两大综合交通枢纽间的运行时间最快将缩减至约40分钟,还能与多条既有及在建轨道交通实现换乘,方便市民和旅客出行的同时,也将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在林强的带领下,记者从虹桥2号航站楼站出发,搭乘试验列车前往中春路站。可以看到,列车座椅采用横纵结合布置,排与排之间更为宽敞;座椅上方和开关门处设有行李架、行李柜,上面还绘有东方明珠点阵画作为装饰;横排座位接缝处设置有线充电区,车厢连接处另有无线充电设施。

“今后,乘客在机场联络线中春路站不出站,即可换乘轨道交通9号线。”林强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市域铁路的基本技术指标可以概括为“国铁制式+公交化运营”。

具体而言,国铁制式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互联互通。未来,不仅目前在建的5条市域铁路(包括机场联络线)之间可以实现跨线跑,上海的市域铁路与江浙两省的城际、市域铁路之间也要实现互联互通。

公交化运营方面,林强表示,将按照城轨的相关要求展开进一步的运营组织设计。

上海市交通委综合规划处四级调研员黄欣表示,当前,上海“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长三角一体化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全面提速,有序推进沪苏湖、沪通二期建设,开工建设沪渝蓉等干线铁路,推进G15等一批干线公路繁忙路段改扩建。

同时,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规模和服务范围持续扩大,14号线、15号线、18号线一期开通运营,2023年全网络运营线路20条,总里程超过830公里;开工建设轨道交通19号线、20号线等;积极推进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两网融合发展,轨道交通站点50米范围有公交线路服务比例超过88%。

“在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同时,市交通委还推进了人行天桥加装电梯、公交车站适老化改造、‘一键叫车’点位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改善市民出行环境的友好度。”黄欣介绍说,上海还将积极推进慢行交通与无障碍提质、两网融合提升、区域拥堵缓解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交通现代化精细治理能力,切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记者/摄影 王莹

责任编辑: 高蕊琦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