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观察:一个月内落地550亿“耐心资本”基金群,深圳何以“吸金”?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卓泳2024-10-19 20:06

来源:创业资本汇

苦募资久矣的一级市场VC/PE机构,在近期可算看到一丝丝希望的曙光。

随着9月监管层相继就鼓励和支持银行、保险资金进入股权投资市场发表重磅表态: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简称“AIC”)股权试点范围由上海扩大至深圳等18个城市,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鼓励引导保险资金开展长期权益投资。一级市场迎来久违的热闹:地方政府积极行动、创投机构火速对接、监管层也密集调研摸底业内需求……抢抓政策红利,将“长钱长投”落到实处。

截至目前,已有近10个上述试点城市传来了银行AIC基金落地的消息,保险资金布局股权投资也按下了“快进键”。证券时报记者观察到,在地方政府积极行动抢抓先机中,作为全国创投重镇的深圳,可谓在这一波政策红利中拔得“头筹”,从有关基金的落地速度、基金数量、吸引的金融机构数量、基金在全市的覆盖面等维度来看,都再次领先于其他城市。

就在日前的“深圳创投日”耐心资本专场上,深圳一口气“落地”了首批9只、总规模约450亿元的AIC合作基金,以及一个规模达100亿元的险资基金项目。事实上,对于风险偏好较低、追求稳定回报周期和回报率的银行、保险来说,开展高风险、长周期的股权投资并非易事,其背后有诸多考量和掣肘因素,深圳何以吸引这么多银行、保险资金并迅速落地基金?这场“双向奔赴”的背后,恰恰揭示了金融资产开展股权投资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基本逻辑和脉络,先行先试的深圳也正在为这一创新举措探索和积累更多可复制经验。

“耐心资本”为何而来?厚实的产业“家底”最能“吸金”

深圳近期“落地”的首批9只银行AIC基金,涉及的银行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及旗下AIC机构,落地基金的行政区涵盖罗湖、福田、南山和前海,以及深圳资本、鲲鹏资本、深圳担保集团等国资国企,单只基金的规模从20亿元到100亿元不等。

记者观察发现,从各地落地的首单银行AIC基金来看,大多处于达成合作意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初期阶段,对于接下来如何开展投资仍未有清晰的规划。但在众多AIC基金中,由深圳福田资本运营集团与交银投资合作设立的交融福田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成为了深圳市首只进入实质运作的AIC试点基金,将在基金完成备案后就开展投资。

从基金的投向来看,深圳各区和各国资机构与银行AIC合作设立的基金,一方面聚焦深圳“20+8”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聚焦区域产业特色和定位。比如,作为深港合作区,前海与南山区、中行深分、中银资产设立的基金,将聚焦深港联动项目,支持香港青年在前海创新创业。鲲鹏资本作为国有资本运作平台,与工行深分和工银资本设立的基金则提出支持国资国企改革开展投资。而由深圳市引导基金和太平保险集团设立的百亿股权投资基金,则重点投向基础设施项目或深圳市的重大产业项目。

由此可发现,不同的基金参与方因不同的背景,而产生不同的投资诉求。但无论是银行还是保险资金,其共同特点都是风险偏好低,追求固定的回报周期和稳定的收益率,尤其对收益的确定性要求很高。相对于固收、债券类投资品种,股权投资周期长、风险高、投资回报具有较大不确定性,银行、保险开展此类业务势必会有更多的考量,其中,对资产端的考虑可谓是重中之重。

从当前银行、保险选择落地并设立基金的城市来看,无一不是近些年创新创业创投的“重镇”,无论是资金端、资产端还是政策端,都风头无两。以深圳为例,无疑是这批试点城市中的“优等生”,从资金端来看,存续私募股权创投基金超7700只,存续规模1.5万亿元;从资产端来看,有2.48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9%。光有优质资产还不够,还得具备适合企业发展的“土壤”。在这方面,深圳连续四年获“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而A股市场上421家深圳企业就是最好的“代言”。

资产质量优、发展环境佳,资金和资产才能更好地匹配,投资的胜率也就大大增加。实际上,作为天然的“耐心资本”,保险资金在深圳早已开展了股权投资方面的布局。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会长曹德云介绍,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保险资金用于股权投资的金额为1.22万亿元,其中,有2800亿元投向深圳,位列全国第一,所投资的项目有近60个;此外,间接投资方面,基金注册地在深圳的涉及保险基金的数量也位列全国第二。

不难发现,此次深圳在新政发布后如此迅速地召集五大银行AIC、头部险资机构齐聚,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落地规模超500亿元的“耐心资本”基金群,并非朝夕之功,而是有赖于其长期打磨的厚实“家底”,从而展现出与“耐心资本”的高契合度。

“耐心资本”如何形成?期待合理的考核机制&畅通退出渠道

“9+1”耐心资本基金群落地深圳,深圳本地创投机构无疑能喝上“头啖汤”。众所周知,当前创投市场的募资近80%来自地方政府和国资,在返投、招商引资等条件限制之下,创业投资往往变得瞻前顾后,难以真正发挥市场化投资水准。

有深圳创投机构负责人坦言,早些年对险资的印象是要求多、条件苛刻,而这些年与国资LP合作之后,才发现险资对基金管理人的要求已经相当友好,如今也非常期待能与银行、保险等长线资金合作。

而日前落地的规模为100亿元的太平保险基金项目,正是采用“直投+母基金”的形式,其中20%将投向基金管理人和基金均注册于深圳的基金。而此前设立的“平安基金”,也有10%可投资于深圳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实际上,无论是银行资金还是保险资金,都基本以追求财务回报为目标,因此,有险资负责人提出,除了要优选当地好项目之外,还要优选市场化优质基金管理人。如此看来,具备专业投资水平和过往投资收益佳的深圳创投机构或将有机会分享这波政策红利。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提及的当前保险资金用于股权投资的资金量仅为1.22万亿元,而据太平资本总经理吴松介绍,截至今年上半年,保险业资金余额约31万亿元,若按照20%—30%用于权益投资来测算,约有6万亿—9万亿元可投向权益类投资。这意味着,险资投向股权投资的空间仍然很大。

但如何实现“长钱长投”,培育成为真正的耐心资本?这背后仍需疏通多个堵点。据记者观察,无论是银行资金还是保险资金,最大的诉求莫过于两点:一是适合开展股权投资的考核和税收机制,二是畅通的退出机制。

比如,国寿投资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顾业池表示,希望给予保险资金参与科技投资更宽容的监管和考核指标,对相关的绩效考核有更多方面的考量。此外,还希望监管层给予税收层面的减免和补贴。

曹德云也表示,在市场化、法治化和稳健有效的前提下,适当地在偿付能力要求、风险因子确定、投资比例计算等方面给予险企鼓励,并优化考核激励机制,落实尽职免责制度。

其次,在退出问题上,顾业池表示,希望有除IPO以外更多的退出机制和安排,“我们希望市场有更多的活水进来,不管是母基金还是S基金,这都需要好的退出机制安排,才能有效的盘活科技投资”。

责编:李丹

校对:赵燕

责任编辑: 阙福生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