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图谱:强二线城市成首选 基层、县乡小企业就业受支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陈洁 实习生 严如月2024-09-27 09:30

金秋9月,2025届高校毕业生的秋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不过,和他们竞争就业岗位的,不乏2024届的未就业毕业生。

“下一步,我们将以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坚行动为抓手,在政策落实、招聘对接、能力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青年就业创业。”9月24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负责人宋鑫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后了解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之下,慢就业、回家当“职业子女”等也成为选项之一。因为对很多非本地的高校毕业生来说,留在大城市需要承担相对高的成本,一些毕业生宁可回老家一边考公、考编,一边等待新的就业机会。

“选择城市的背后确实是成本与机会的权衡。一些大城市虽然提供较高的薪酬和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但生活成本也相应较高。建议毕业生充分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财务状况和生活偏好来做出选择。优先级最好还是要着眼于人生长期的规划。”中公教育相关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目前,国家层面也在推动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县乡小企业就业。9月2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就业意见》)发布,提出要拓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成才渠道。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到位于县乡中小微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机会与成本的权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8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8.8%,这一数字较2024年7月的17.1%上升1.7个百分点。

这背后,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在就业机会相对多的大城市留下来,面临的成本难题。对于不少找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来说,留在大城市就业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租房。

“我已经在杭州就业。在选择这个城市的时候,会着重考虑这个城市自己想做的工作多不多,这个城市有没有自己的朋友。”毕业两年的杨元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他是本科学历,工作每月收入超过7000元,“而留在这个城市,房租算是我最大的成本,我只能承受不超过2500元/月的房租,因此我满意的房子几乎都是超预算的。”

对刚刚毕业的胡俊来说,房租也是一个难题。“我是研究生学历,目前在重庆一家市属国企工作,扣完税和公积金后到手也就5000多元。因此,房租就是我目前生活最大的成本,每个月1500元左右。”

相对来说收入更高的余晴,则选择在广州就业。“我选择这座城市的原因是就业机会多,经济发达,还有就是以后的发展前景广阔。”余晴表示,她每个月收入达到1.5万元,因此房租尽管每个月接近3000元,负担仍然相对可以承受。

光大证券近期发布的一份研报,据Wind数据统计,2024年8月北京、上海、深圳、厦门住宅平均租金分别为120.5元/月/平方米、107.4/月/平方米、97.2元/月/平方米、46.9元/月/平方米。从价格上来看,一线城市的租房价格确实偏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留在大城市,一些高校毕业生将目光瞄准了大城市中心的“老破小”。

“6月是毕业季,6月以来我这边毕业生租房的要比平时多一些。”成都一家房地产中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过大学生的预算普遍不高,只租单间一般多为几百元一个月,很少超过1500元的。现在城市中心的‘老破小’还挺受他们欢迎的,因为一方面交通便利,一方面房租便宜。”

尽管如此,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还是希望在住宿舒适度、交通便利性、性价比等多方面做出权衡。

“我不太会考虑老破小,因为感觉环境一般都不太好,也不太安全。”余晴表示,“但我知道同等面积下,老破小肯定比新楼盘的房子便宜。”

胡俊则表示,他会考虑“老破小”。“相对往年,我了解到今年租房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房源多,客源相对少一些。”

据一些房地产中介反映,今年的租房市场确实受困于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一方面房租“旺季不旺”,另一方面出现了一些毕业年限比较短、缺乏积蓄的毕业生申请延期缴纳的案例。

因此,相较于租房成本偏高的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近几年颇受毕业生青睐。中公教育专家表示,大多数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城市会考虑个人职业发展、生活成本、政策支持以及就业稳定性等因素。从近几年来看,他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强二线城市,这些城市发展活力强、生活成本较低,还会释放一些人才的优惠政策,形成了对应届毕业生的“虹吸效应”。

“一线大城市虽然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也伴随着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激烈的就业竞争。许多毕业生,特别是那些追求稳定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人,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生活成本较低、竞争压力较小的城市。”中公教育专家表示。

促进区域间就业均衡发展

目前来看,以租房成本为代表毕业生的就业成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但是,多位接受采访的高校毕业生也指出,大城市的就业机会确实相对于自己的家乡更多、更好。

怎么办?推动就业机会更为均衡,是一个解答。

《就业意见》提出,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就业承载力。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加快形成一批服务融通、政策贯通、渠道畅通的就业集聚区和增长极。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加大对革命老区、边境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等政策倾斜,促进区域间就业均衡发展。

引导高校毕业生“下基层”,也是重要的一环。《就业意见》提出,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到位于县乡中小微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此外,《就业意见》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出一批适应乡村全面振兴需要的新职业,注重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城市人才下乡创业,实施以工代赈,加快形成双向流动、互融互通的统筹城乡就业格局。

中公教育专家表示,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资源下沉到县城,县城各类设施配套也非常齐全。基于发展的需求,这些地区对于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吸引和留住这些人才,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提供购房补贴、税收减免、创业支持等,这些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地区的人才吸引力。

“目前来看,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毕业生对于稳定就业的需求更为迫切。县域地区提供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岗位,因其稳定性和福利待遇,成为许多毕业生的首选。”中公教育专家表示。

不过,整体来看,除了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毕业生对于三线及以下城市和县乡的就业青睐度仍然偏低。

根据猎聘的就业报告,2024届高校毕业生理想工作城市中,二线占比15.94%,三线及以下城市仅占比4.16%,还有一些则倾向于去港澳或者其他地区就业。

中公教育专家表示,面对毕业生就业压力和高昂租房成本,部分地方政府综合施策,从提供租房补贴、建设人才公寓,配套实施见习岗位计划、加强职业培训和指导等多方面鼓励企业吸纳毕业生,以降低应届毕业生的生活压力。

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启动了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活动,国庆后还将组织金秋招聘月等专项服务,各地也将开展一批专业化、行业性、区域性的系列招聘,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

(应采访者要求,杨元、胡俊、余晴均为化名)

(作者:陈洁,实习生 严如月)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