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世界机器人大会,有哪些新动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缴翼飞2024-08-22 09:25

一只机械手,摆在桌面上,灵活地对照观众的手势做出抓、握、伸手指等动作;一个与普通人等高的人形机器人,正在一步步地上斜坡、爬楼梯、过障碍;一个具备交互能力的机器人,根据工作人员的指令,把一只网球拿起来、放下去……

8月21日,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博览会板块中,169家企业集中展出了600余件创新产品,其中,27款人形机器人整机亮相,创下历届之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在开幕式上表示,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我国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19万项,占全球比重约2/3;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近三年新增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接下来也将推动机器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全球范围内各类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共筑良好发展生态,深化国际分工协作,打造高效、优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大力推进“机器人+”应用行动,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行业,共享创新发展成果。

央地密集部署机器人产业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辛国斌表示,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科技创新、应用拓展和行业治理的重要力量,相关有效专利超19万项,占全球比重约2/3;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近三年新增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470台,10年间增长近19倍。服务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医疗康养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特种机器人在空海探索,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约15%。

不过,辛国斌也指出,中国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还存在正向设计能力薄弱,产业基础不牢,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不足等问题。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开展机器人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完善机器人加应用体系,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机器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全球范围内各类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共筑良好发展生态。

二是深化国际分工协作,打造高效、优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积极推动中国机器人规则、规制、标准同国际对接,共建产业治理体系。

三是大力推进“机器人+”应用行动,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行业,共享创新发展成果。

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表示,机器人产业已经进入了新一轮变革机遇期,驱动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智能时代,机器人是实现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之一。北京已经连续实施了两轮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了人形机器人、移动操作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精密减速器等高端的产品在全国领先。2023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总收入超2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了400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居全国首位。

人形机器人作为产业焦点,成为本届博览会的一大亮点。本届机器人博览会上共有27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亮相,同时还有30余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亮相,本届博览会也将成为历届博览会中人形机器人展示最多的一届。

我国也正在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相关产业。2023年10月,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动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提供支撑。明确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北京亦庄也将在8月22日正式公布《人形机器人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招商引资、举办世界机器人大会、组织系列对接活动等方式,进一步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不断集聚、加速发展。

不止北京,今年已有多地出台了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今年4月,《山东省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综合实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5月,《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30年,建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

在发布扶持政策的同时,不少地方纷纷成立了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今年3月,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启动并发布相关产品;5月,全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揭牌;7月,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大会在合肥市举行。

地方政府还争相向人形机器人企业抛出“橄榄枝”,招揽企业赴当地建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等。例如,6月28日,优必选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园暨优奇智能总部项目在无锡经开区开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将倾力打造全市首个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

缴翼飞 摄

人形机器人走向现实生活

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27.6亿元;到2029年达到750亿元,将占世界总量的32.7%,占比位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

埃隆·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计划明年生产出供内部使用的人形机器人,并希望到2026年能够大规模生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在会上见到了本届大会上展示的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这是该机器人在北京的首次亮相。相较去年,其行走速度提升了30%,十个手指增加了感知和触觉功能,近期已经在特斯拉工厂内模仿人工操作进行电池的分拣训练。明年将会有超过1000个同类机器人应用在工厂里,协助完成生产任务。

在本次大会上,记者也看到不少人形机器人的场景应用展示。比如在汽车生产线上,工业机械臂、焊接涂装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已不稀奇,但人形机器人也开始参与其中,尝试完成柔性装配等复杂场景的工作。

“人形机器人在快速发展阶段,从0到1是很快的,但它从实验室模型到工厂应用这一步必须走好。工厂需要的是成熟、稳定的产品。”优必选副总裁、研究院执行院长焦继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2024年以来,优必选先后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红旗、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等汽车企业,3C企业富士康、物流企业顺丰在内的多家企业合作,在典型制造场景实现规模化深度应用。在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尤其是执行高重复性、高风险的任务,比如搬箱子、质量检查、化学品操作、螺丝拧紧、零件安装等,慢慢地去积累数据、迭代算法,最终进行智能化提升,未来也会有望进入家政等复杂性和交互性要求更高的场景。目前,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多家车厂实训,获得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

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指出,目前人形机器人专属部组件与材料也逐渐走俏,高爆发电机、高算力芯片、精密减速器、高精度传感器、长续航电池等核心零部件,将构筑起更加稳定、高性能的人形机器人硬件系统。同时,基于神经网络、图语法、进化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人形机器人将能够根据场景和任务需求,自动构建腿足、手臂、躯干等模块,实现形态和控制的协同优化。人形机器人多模态大模型将能够通过融合语音、图像文本、传感信号、3D点云等多模态信息,为人形机器人的认知和决策规划提供更强的多模态理解、生成和关联能力,提升在复杂场景任务中的泛化能力。

不过,成本仍然是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关键门槛。根据Macquarie Research在2023年发布的报告,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总成本约为5万美元。其中,端到端AI软件大脑、传感器及芯片、伺服电机及电机驱动器都各需要1万美元,惯性测量单元和扭矩传感器需要5000美元,精密减速器需要8000美元,电池和电池控制系统需要2000美元,其他部件(包括机身材料)约5000美元。

今年的博览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轻量化的低成本产品。比如宇树科技发布的人形机器人G1量产版。据介绍,G1量产版具备了大规模生产能力,性能和外观都得到升级,而它的售价仅9.9万元起。

宇树科技创始人、CEO王兴兴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内的媒体群访时介绍,价格低主要是源自此前比较成熟的机器狗技术,对发电机、机械结构传感器、电控系统芯片等零件的成本控制更加精准。但目前市场上的人形机器人价格仍然偏高,如果后续出货量增加,价格肯定会更加亲民,这也是所有产品发展的自然趋势。“售价9.9万元背后的思路是想让更多的人先把机器人用起来,不希望带头把行业做烂。”

展望未来,乔红指出,受人体结构和神经机制启发的人形机器人也将应运而生。不同于现有人形机器人从外向内地模拟人的功能,该类人形机器人能够从内向外地模拟人的肌肉骨骼系统和神经机理,探索人类实现高灵巧、高柔顺、高智能行为的本质机理。作为人形机器人研究的新途径,该类机器人有望搭建更接近人的高效稳定系统。同时,人形机器人大工厂也将出现。人形机器人大工厂将在软件环境打通基于分析技术和大模型的本体设计—控制—智能算法研发,根据性能需求快速、定制化地设计和加工高质量、智能人形机器人系统,通过软硬一致性和新型零部件研发,实现硬件系统及其验证。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