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勇(证券时报记者)
当今社会,饭局已成为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至国际交往,小至人际往来,都需要借助饭局作为纽带或润滑剂。国宴、家宴、婚宴、生日宴、升学宴、乔迁宴、同学会宴、公司年会宴……这些名目繁多的饭局,总有一款你躲不过;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饭局也点缀乃至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将饭局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加以琢磨、分析,并为它写下了不少精彩的文章和著作。这些文章和著作,大多从民俗、知识、社交或权谋角度入手,给读者带来兴味或启发。本文也凑个热闹,从经济学的角度,简单谈谈一个优质的饭局是如何“炼成”的,供热爱饭局的读者朋友一娱(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中小型饭局,不讨论国宴、婚宴、宗族千家宴等超大型饭局)。
借用经济学中的要素思维,可以将饭局分解为六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时间、地点、菜品、价格、食客和气氛。其中,时间、地点、菜品、价格是客观性要素,食客和气氛是主观性要素。这六大要素的协同效应发挥得如何,决定了饭局品质的优劣。
一个完美的优质饭局体现在:其一,时间选得好——方便应邀者参加,不和工作时间、家庭生活时间或其他应酬的时间相冲突,且天公作美,风和日丽;其二,地点选得好——方便应邀者到场,公交、地铁、打的都方便;若是自驾来,有充足的停车位;其三,菜品好——能满足所有应邀到场者的胃口;其四,价格合适——既让买单者有面子,又不能让买单者的钱包觉得吃力;其五,食客合意——应邀者全部到场,彼此看着顺眼,且彼此三观大致相合;其六,气氛融洽——应邀到场者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人人松弛,个个开心。
不过,在实际生活中,以上六个方面都很爽的完美型优质饭局是很难遇到的,其实现的难度,与食客的多寡成正比。因为应邀而来的食客越多,越难达成时间上的一致,越众口难调,且饭桌上的价值观也越多元,从而为气氛的不融洽埋下隐患。组局者如果追求饭局的完美指数,那就必须适当控制邀请的人数。
当然,即使将邀请的人数控制得很少,也不能保证饭局实现面面俱佳的完美。比如,提前一两天预订好的饭局,届时却遇到了不可测的狂风暴雨。又或者,有一位极被期待、极受欢迎的应邀者临时因故缺席。凡此种种,很难避免。因此,不妨对时间、地点、菜品、价格、食客和气氛这六个要素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根据实际情况,相机打折,再综合,最终根据总分判定饭局的优劣等级。假定满分是100分,时间、地点、菜品、价格、食客和气氛分别赋分若干,若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上,视为合格饭局;若综合得分在80分以上,视为优质饭局;若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下,视为不合格饭局。
以我在深圳近20年参加饭局的经验看,大多数饭局的综合得分在60分—80分之间,优质的饭局,还是比较稀缺的。绝大多数饭局的组局者,不太注重组局的细节,没有用经济学思维对饭局进行预期管理。与熟人社会里的饭局常常是临时起意、随叫随到而成局不同,在深圳这个以移民为主体而形成的陌生人社会里,组织一个10人以上的饭局,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技术活,若预期管理不当,极有可能让饭局走向两个结局:要么临时流产,一再改日却迟迟不能成局;要么不欢而散。
不欢而散的饭局,就是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下的饭局。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一般出在食客闹矛盾上。比如,组局者把价值观迥然不同的食客安排在一个饭局上,讨论起某个话题,他们针锋相对,借着酒意,很容易情绪失控,导致互骂。说到底,还是因为组局者考虑不周。因某个话题而引爆的价值观冲突,是饭局中最大的风险,对此,组局者不能没有提前的预案和风险管理的准备。而风险管理,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课题。
优质的饭局,让参加者皆大欢喜,组局者与应邀者形成了情绪价值的良性互动,也因此,它具有可持续性。下一次,参加该饭局的任何一人再组局,大家都会欣然赴会。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为大家的社交加分赋能。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琢磨、研究一下优质饭局是怎样“炼成”的,对饭局的有缘人而言,并非多余。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