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米饭7元,一片土豆1.5元……”海底捞恢复堂食后的菜单让人不禁瞠目结舌。此价格虽然仅维持短短几天,海底捞等涨价餐饮企业,又相继发布致歉公告称将恢复原价。
回顾疫情期间,从二月份至今,民众对于食品物资价格的相关讨论,一度敏感,始终喧嚣。从宏观上看,“民以食为天”不仅检验着政府物资储备调配以及物价管理的水平,在以家庭或社区为单位的微观层面,同样也体现了“当家人”的治家能耐。
我还记得,家中物资紧张的时间点,是在大年初三前后。毫不夸张地说,那时真到了几根葱也要盘算着分作几顿,好让每天饭桌上还有点绿色的时候。年前囤的蔬菜,到了初三已消耗殆尽。社区原有的菜店,如钱大妈,生鲜小超市等,早已放假回家,集体关门歇业中。网上关于肉菜短缺的消息一再刷屏,让人心生焦虑。去大超市采购吧,出不了门,因为那时候我没有口罩。又听说去超市采购也要赶大早排长队,去晚了,基本抢不到什么,尤其是绿叶蔬菜这种抢手货。实体店采购不现实,人们将注意力转向网络生鲜平台,如叮咚买菜,京东到家,美团外卖等。那一阵子,凡是有外送跑腿业务的平台,其注册量和用户量迅速攀升。
即便深谙网购技巧,要想在年初三到元宵节期间抢到合心意的菜品,也绝非易事。原因就在于供应量与采购量的严重倒挂,以及物流配送的短缺和延迟。正常时日,如京东到家一般下单后两小时内就能送到家。疫情期间,我家附近京东到家上的永辉超市,则需要提前至少半天下单,并且截至每天下午四点,就不再接单。配送则延迟至第二天。营业时间缩短,品种也缩至三成左右,原先店内主打的拳头生鲜产品,如肉禽、绿叶菜等,则从页面上彻底消失,并且历经月余始终未能回归。
1月27日大年初三,天虹、京东、叮咚等购物平台,只有米面粮油和少量冰鲜冻品。深圳本土的天虹到家,按说也是连锁性质的大型商超,配送却严重滞后。三天下单时,菜价肉价已涨价两成以上。然而三天过后,依然还没配送。微友告诉我,她的订单足足等了一周。送过来的菜品,小黄姜替换成老姜,粉茄变成小番茄,鸡蛋也临近保质期……相信如果在平时,商家大概率不会发生这种严重的“错配”事故,即便送错,也会做一些售后处理。但在疫情下的非常时期,老姜虽然不妙,好过没有,小番茄虽然便宜过粉茄,它好歹也是番茄,有得吃就不错了,看着满屏灰色的缺货栏,买家只得委屈收下。
当家的主妇们,寻遍周边商场,难以觅得蔬菜踪迹。我却凭运气,在一天内先是得到朋友支援的口罩,又在取口罩的途中偶遇手提蔬菜的大叔。那份惊喜,不亚于淘金者发现金矿。打听得知,小区旁边一个平时不怎么关注的平价超市,当天居然还有蔬菜卖。超市人不多,不戴口罩不让进。保安在挨个测量顾客体温。刚补的一批新鲜菜,鲜翠欲滴,堆满货架。菜心、菠菜9.8元,蒜苗16.8,土豆6.8……价格比平常涨了。即便不因疫情,春节期间的菜价也要比平时贵。倒是苹果、梨子、芒果、橙子这些水果,价格一如从前般亲民。一位女士一边嘟囔着吃不起啊吃不起,一边手脚麻利挑选着。平民蔬菜大白菜,一颗需要30多块钱,我看到大姐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反复纠结,要还是不要。我的购物车很快装满,花了约四百块。理货的大叔说,是卖得贵,没办法。他们商场恰好在年前菜价还不算高的时候,囤了一批货在冷库里,这才有的卖。中午刚拉回来的。如果上午来,货架全是空的,如果下午再来,早抢光了。大叔直说我运气好。
商场人不多,大家比平时更有耐心,静静排着队等候打秤。结完账,我提着少说也有三四十斤的购物袋,三步一歇,两步一停,艰难挪到车旁。虽然累得腰酸背痛,却倍感安全满足。菜价是贵了许多,想到那些为此默默忙碌着的工作人员,希望老板能给他们加点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