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
近年来IPO市场收紧,其引发一级市场的一系列变化备受瞩目。上半年新三板市场挂牌申报潮十分“吸睛”。根据券商中国记者的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股转系统受理265家企业的新三板挂牌申请,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40%以上。
多名投行人士表示,部分企业希望通过新三板挂牌方式谋求未来登陆北交所,预计北交所市场会进一步扩容。
记者注意到,在上半年股转系统受理的企业当中,有多达114家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归母净利润超过6000万元,显示出新三板市场发展不仅迎来数量扩张,未来也将实现质量提升。
受访投行人士表示,尽管新三板业务收费不及IPO,但未来可聚焦并做大做强新三板及北交所业务,挖掘企业需求,撬动更多业务机会。
新三板掀起挂牌申报潮
新三板挂牌申报潮涌。股转系统数据显示,今年6月多达191家企业的新三板挂牌申报获得受理,相比去年同期的86家是翻倍式增长。
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至此今年上半年共有265家企业获得股转系统受理,去年同期该数据仅为182家。
在多名投行人士看来,新三板申报潮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是为了后续到北交所上市而申报。
据悉,北交所上市门槛之一是“发行人为在全国股转系统连续挂牌满12个月的创新层挂牌公司”,这意味着新三板是企业登陆北交所的必经通道。
尤其去年“深改19条”发布后,北交所上市路径得到进一步畅通。监管层明确发行条件中“已挂牌满12个月”的计算口径为“交易所上市委审议时已挂牌满12个月”,允许挂牌满12个月的摘牌公司二次挂牌后直接申报北交所上市,加大对优质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市场成本。
在监管环境变化下,今年以来更多企业申请新三板挂牌并推动北交所上市进程。其中不乏从沪深交易所“撤单”IPO的企业。
比如来自“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菊乐股份在6月3日从深市主板撤回IPO申报材料,当月21日该公司申报挂牌新三板获得股转系统受理。又如,2022年终止的两家创业板IPO企业有屋智能及北方实验,也在今年6月底申请挂牌新三板。
此外,杰理科技、南高峰、千年舟、重数传媒等IPO“折戟”企业在今年上半年也“转道”申请新三板挂牌。
逾四成企业归母净利润超6000万
从经营业绩来看,股转系统上半年新受理的公司整体经营业绩规模远超新三板全市场平均水平。
根据券商中国记者对今年上半年新增受理的265家企业进行统计,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营业收入中位数为4.23亿元,归母净利润中位数为5439.76万元。相较来看,新三板全市场已挂牌企业2023年营业收入中位数为1.07亿元。
其中,有多达38家新受理的企业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归母净利润突破亿元。比如,广东两家在审企业广州医药、杰理科技2023年归母净利润均超过6亿元。又如,在审企业有屋智能、美德乐以及已挂牌的百菲乳业2023年归母净利润均在2亿元以上。
另有76家获受理的企业2023年归母净利润在6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这意味着有多达114家企业归母净利润在6000万元以上,占比逾四成。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正是主板上市条件新规修订之前的财务门槛之一。
此外,股转系统上半年受理的企业中,有84家2023年归母净利润在3000万元至6000万元之间;有67家低于3000万元。
从行业分布来看,来自“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企业数量最多,共有37家。四类行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受理企业家数相近,分别有26家、26家、26家、20家。
此外,大消费类行业也有不少,比如来自食品制造业的企业有6家;批发业有3家;纺织业、家具制造业、酒饮料精致茶制造业各有2家。
中介机构备战进行时
在IPO收缩的背景下,有券商投行人士认为“新三板业务”“北交所业务”是当前发力的重点。长期深耕新三板及北交所市场的中小券商,有望迎来“弯道超车”的机会。
根据记者统计前述265家上半年新三板新受理的企业情况,共有8家券商的受理项目数量超过两位数,而去年仅有3家。这也意味着,大多数券商今年新三板业务规模可能出现大幅增长。
其中,国泰君安今年上半年获得新受理的新三板挂牌项目数量最多,有19家;开源证券以14家排名第二。东吴证券、申万宏源承销保荐、中信建投各有13家;国金证券则有12家;东方证券及海通证券各有10家。
不过从收入来看,相比IPO业务而言,新三板挂牌未必能给券商投行带来明显收入增量。华南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当前主办券商收取费用大多不超过两百万元。华中地区一名券商投行人士谈到,主要通过新三板业务为企业提供早期陪伴,未来挖掘是否会有IPO、并购重组、发债等业务机会。
湘财证券总裁周乐峰近日撰文表示,中小投行可聚焦并做大做强新三板及北交所业务,大力开展新三板挂牌业务和新三板转督导业务,既可为北交所首发(IPO)及并购重组业务提供项目储备,又可以北交所IPO及并购重组业务为突破口,逐步形成各层次资本市场递进服务能力,为中小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
校对:刘星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