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产投资本魏大华:广州有三大优势打造风投创投之都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创业资本汇 卓泳2024-06-25 20:12

去年以来,广州在国内创投圈中尤为显眼。招募基金管理人、出资子基金、设立新基金等,都吸引了国内众多一线投资机构的目光。在这背后,作为2000亿元母基金管理运作平台的广州产投资本站上了广州创投圈的C位。

就在近期,广州产投资本又新设百亿级规模的广州首个低空产业创投基金;此外,还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同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开启了广州国有资本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尝试。这一系列举动,让广州成为当前国内创投圈中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作为广州国资创投中的“冲锋队员”,广州产投资本如何助力广州产业动能转化提速?对此,证券时报记者近期专访了广州产投资本董事长魏大华。

2000亿元母基金携手上百家投资机构签约超400亿元基金

证券时报记者:2023年年初,广州市政府宣布总规模高达2000亿元的两大母基金成立,这个规模在全国来说都名列前茅,如此大手笔设立政府引导母基金,广州的底气何在?

魏大华:近年来,国有资本冲锋在前,成为了广州产业基金的一大特色。早在2018年,广州就出台了《关于市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国资国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市场化的方式,对基础性、公共性和战略性的产业进行投资。

而母基金作为招商引资的一种模式,与政府商务部门牵头的传统招商模式不同,母基金更着重于发挥资本的作用,即以资本来招商,进而实现以投促引、以投促产、以投促创。在广东正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制造业当家背景之下,广州也正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数集中于硬科技领域,在补短板、填空白、突破国际尖端“卡脖子”技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广州着力布局的产业重点。但战略性新兴领域中小企业多,初创企业多、风险比较大,且对于资本的需求量巨大,光靠财政资本或者一两家投资机构的资金,远远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这时候就需要国资的力量。

从国有资产总额来看,广州已经突破了6万亿元,这为2000亿元母基金提供了有力支撑。2000亿元母基金通过盘活国有资本的存量资源,腾挪出相应的资金,既减少了财政压力,又能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机构加入,这样相当于把资金量成倍放大,最终撬动万亿元产业基金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弹药”。

证券时报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截至目前,这2000亿元母基金的投资情况如何?

魏大华:两大母基金于2023年2月官宣成立,8月出台管理办法,9月起全面进入提质增速阶段。在2023年9月19日广州产业母基金大会上,两大母基金完成首批合作子基金落地签约,吸引数百家头部投资机构、产业龙头、科研院校等参加,签约总规模超400亿元。

截至2024年一季度,产投母基金新设4只专项母基金及重大项目投资专项基金,两大母基金与链主企业、产业龙头、头部机构、大院大所等合作设立超30只子基金,子基金总规模超470亿元。其中,产投母基金联合广汽集团、中国银行出资设立首期100亿元广州新祺智联股权投资基金,并设立100亿元国风投新智投资基金、约91亿元IDG绿色产业基金、30亿元君联资本医疗基金等多只基金,实现“资本+金融+产业”强强联合;创投母基金促进成果转化调动科创活力,已设立颠覆性技术基金、元禾原点叁号基金、高端装备创投基金、国创广华基金、湘粤基金等多只基金,有力支持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

证券时报记者:据了解,这两大母基金既不是一般的政府引导基金,也不是简单的市场化基金,从资金属性来看,这两大母基金有何特点?

魏大华:这两只基金在投资策略和分工上都有所不同。从产投母基金来看,发挥了“以投促引、以投促产”功能,加强与头部机构、产业龙头、链主企业合作,采用“母基金+子基金+直投”方式开展投资运作,结合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设立了100亿元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专项母基金、60亿元生物医药专项母基金、100亿元先进制造专项母基金、100亿元新能源专项母基金、100亿元重大项目投资专项基金,通过子基金、直接投资的方式投资产业项目,实现“产业集群+专项基金+重大项目”有机协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创投母基金则发挥“以投促创”作用,联合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重在推动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与大院大所、大师大咖等合作,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者搭台,为创业者圆梦。

以市场化“打法” 联合优质GP助力产业结构升级

证券时报记者:在与市场化创投机构合作中,两大国资母基金如何遵循市场化原则,吸引更多市场化资金汇聚广州?

魏大华:去年8月审议通过的《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管理办法及配套激励约束制度》重点突出了“高出资比例、低返投要求、市场化投资”等特点。以两大母基金为例,在市场化方面,两大母基金在管理人注册地要求、返投比例及认定、直投项目让利政策等方面释放出了极大的诚意。比如,1500亿元产投母基金对于子基金管理人没有注册地限制,子基金返投比例不低于母基金出资额的1.2倍,且设置了“宽返投”认定。而500亿元创投母基金出资比例可高达50%,对子基金的返投比例要求为1∶1,且认定十分灵活,包含管理人其他在管基金投资项目;如果项目是管理人引入落地广州的,按2倍计算返投金额。

在遴选GP方面,产业母基金一是通过吸引国内外头部投资机构、龙头企业作为子基金管理人,参与设立多只子基金;二是通过与市属产业龙头合作参与相关基金的组建,由具有相应产业优势的市属国企担任子基金管理人;三是与市内其他优质企业、上市公司联合设立细分领域产业子基金,发挥各企业产业优势,沿着产业链进行横向、纵向项目投资培育引进,带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而创投母基金则通过吸引国际国内各类优秀投资机构、龙头企业、优质上市公司作为子基金管理人。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广州的产业结构依旧偏传统,包括广州的国有企业也多集中于传统产业,发展母基金及打造基金集群,将重点朝着哪些方向发力,如何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魏大华:产投母基金重点投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消费等重要产业领域。创投母基金以高精尖领域和硬科技前沿领域初创型实体企业和未来产业项目为重点,支持创新创业。

近年来,广州产投资本围绕“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部署,投资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投资120余个基金及项目,签约投资额超350亿元。

整体来看,2021年以来,广州产投资本重点投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推动落地招商引资项目16个,有效实现以投促引、以投促产。

三大优势助力广州打造风投创投之都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与国内其他国资创投也同样走在前列的城市相比,广州的国资创投有哪些特色?

魏大华:“合肥模式”是“双招双引”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共同进行产业培育;“深圳模式”是推进“20+8”产业集群形成市、区联动合力;“苏州模式”是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政府投资基金组合。而广州的两大母基金则创新了“广州模式”——区别一般的政府引导基金,母基金的资金来源没有财政的直接出资,而是广州产投按照“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专业执行、综合监督”的指导思想,树立全市国资“一盘棋”的投资理念,通过盘活存量国有资源设立的,天然具备了市场化母基金投资决策时间短、效率高的优势。

证券时报记者:相较于深圳、苏州、合肥等城市,广州发展母基金的起步相对较晚,如今各地政府引导基金已经遍地开花,广州有哪些后发优势?

魏大华:相比国内其他城市,广州打造风投创投聚集地具有几大优势:

一是广州市科研资源丰富。“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位居全球第八位、全国第四;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集聚有中大、华工、港科大(广州)等众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二是管理早期投资基金成效显著,创投“朋友圈”资源丰富。比如,创投母基金成立以来,重点对接港科大、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国创中心、省激光院、广纳院、琶洲实验室(黄埔)等,与大院大所、大师大咖深入合作,与元禾原点、中科创星、心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合作。目前正在加快推进与复旦大学、港科大等顶尖高校的合作。

三是科创服务体系完善。目前,广州产投集团已打造出一套有效助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全链条科创服务体系,致力为所投项目提供资本、资源、服务等一揽子解决方案,为早期企业提供全要素设计、全过程陪伴、全周期服务。

校对:赵燕

责任编辑: 高蕊琦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