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基金公司探索差异化突围路径
来源:上海证券报2024-06-25 08:49

公募基金规模从2021年1月突破20万亿元到如今站上30万亿元大关,仅仅用了3年多时间。在公募行业经历新一轮扩容背后,中小基金公司的焦虑感却在加深。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在规模增长方面,中小基金公司明显掉队,经营能力偏弱,生存相对艰难。

同花顺数据统计显示,截至6月24日,在145家基金公司中,近半数的基金公司管理规模不足500亿元,超三成的基金公司管理规模不足200亿元。在新发市场中,很少看到中小基金公司的身影。今年以来,有20家基金公司仅发行1只新基金,更有42家基金公司还没发行过新基金。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小基金公司竞争力偏弱,管理规模有限,导致盈利能力不佳。公司经营收入不理想,很难吸引、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致使旗下产品表现较为平淡。而产品业绩缺乏吸引力,又直接影响中小基金公司管理规模的增长。

深陷发展负循环的中小基金公司,如何突出重围?这是公募行业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焦虑:“上新”困难规模缩水

今年以来新基金发行规模超过5000亿元,但中小基金公司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明显掉队。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6月24日,今年以来有42家公募机构尚未发行新基金,有20家基金公司仅发行了1只基金。其中,有不少公司为降低发行难度,推出了发起式基金。如东兴基金发行了东兴数字经济混合发起式基金,发行规模仅1200万元;红塔红土基金发行了红塔红土医药精选股票发起式基金,发行规模仅1000万元。

某基金行业资深人士表示,渠道平台在推广基金产品时,大多对公司管理规模、产品业绩等方面有不少要求。一些中小基金公司无法满足渠道平台的要求,因此曝光机会普遍较少。同时,受市场调整影响,公募主动权益类基金近年来销售较为困难。在此背景下,销售渠道会严格挑选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一些中小基金公司缺乏竞争力,与头部基金公司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新发基金缺位,势必让基金公司规模缩水。以红塔红土基金为例,今年以来发行1只新基金后,公司管理的基金数量达到20只,但基金资产净值仅为74.53亿元;以北信瑞丰基金为例,今年以来未发行新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数量有15只,基金资产净值仅有29.3亿元。

整体来看,由于管理规模偏小,中小基金公司收入有限,面临较大的生存难题。据不完全统计,红塔红土、南华等8家基金公司2023年的营业收入低于2亿元,红塔红土基金、富安达基金、中海基金、华西基金2023年分别亏损6534.34万元、7483.4万元、6698.33万元和2502.32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红塔红土基金、富安达基金、中海基金、华西基金四家基金公司连续第二年亏损。2022年,这四家基金公司分别亏损了774.18万元、5345.4万元、2000.21万元和383.07万元。

业内人士认为,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叠加行业降费等因素,中小基金公司的经营情况不容乐观。

掉队:面临四大制约因素

多位受访人认为,中小基金公司难以跟上公募行业前进的步伐,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是产品缺乏竞争力。大多数中小基金公司产品结构失衡,相关产品的短期、中期、长期业绩表现不佳,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红塔红土稳健添利混合A近1年业绩在同类产品中排名223/272;红塔红土稳健精选混合A近3年业绩在同类产品中排名120/147;富安达新兴成长灵活配置混合A近7年业绩在同类产品中排名232/237;富安达长盈灵活配置混合A近5年业绩在同类产品中排名391/404。

二是战略失误,偏离主业。2014年以后,由于可投资资产稀缺,银行理财大量委托基金专户投资,让通道业务快速膨胀。与传统公募业务相比,通道业务不用费心就可以坐享红利。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甚至放下主业,专营通道业务。当年,红塔红土、江信等基金公司追求短期回报,开展通道业务,偏离了公募主赛道。

三是公司团队不稳定。近年来,中小基金公司发展面临困难,出现了股权频繁转让、高管团队变更等情况。部分中小基金公司新任命的主要高管缺乏公募业务管理经验,无法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较难带领公司实现突围。

四是公募业务积累少。公募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渠道合作的门槛要求不断提高,部分中小基金公司是新进入者,缺乏积累,难以获得资源。

出路:探索差异化打法

行业马太效应日益明显,中小基金公司的出路在哪里?

记者注意到,一些中小基金公司发挥自身优势,逐步打开了局面。比如,中航基金积极参与布局公募REITs业务。3年多来,中航基金的管理规模快速跃升至350亿元。中航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一个差异化竞争的市场,REITs市场前景广阔,对于公司走特色化经营道路有着强大的支撑作用。

凭借金元顺安元启的优秀业绩,金元顺安基金将“长板”发挥到极致,带动公司管理规模大幅增长至300亿元。金元顺安基金公司董事长任开宇曾表示,相对于规模的大幅增长,建立更加灵活包容的机制、培养员工对公司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投研人员和业务骨干创造发挥特长的空间更为重要。金元顺安基金尽可能将更多的资源向投研倾斜,短期内立足于“小而美”的定位,将现有的产品做细做精,同时适时发行一些契合市场、客户需要并可以充分发挥公司特色的产品。

某基金研究资深人士表示,相较于大公司业务的“大而全”,中小基金公司应采取差异化打法,走精品化、特色化道路。一方面,找到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做好长期战略规划,并保持定力,逐步形成业务“长板”;另一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与考核制度,加强公司与员工价值观的磨合与统一,保持团队的稳定性,共同做好投研能力建设,以实现稳健的产品业绩。

“在健康的行业生态里,‘大而全’与‘小而美’‘专而精’应该是和谐共生的。”这位研究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