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外专家看好数字化技术
来源:国际金融报作者:余继超2024-06-21 13:47

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如何破解目前普惠金融体系面临的瓶颈和困难?如何推进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如何更好发挥普惠金融在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中的作用?这些问题都亟待社会各界关注和解决。

6月20日,在2024陆家嘴论坛“建设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全体大会上,与会专家表示,要有效提升普惠金融的覆盖率和质量,用好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是关键,还要更好地建设监管环境和框架,注重消费者的保护,实现商业可持续性。

余继超摄

建设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要久久为功

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主要普惠金融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受访者的账户拥有率、数字支付的使用率、借贷参与率等指标都有明显的进展,位于世界中高经济体的前列,中国普惠金融取得了好的成效。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董事长钱文挥表示,普惠金融体现了金融服务更广泛的可获得性、公平性。往往市场机制在追求价值导向过程中,在部分领域、部分区域和普惠目标不能完全一致,但是整个金融行业又把它作为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在推进,两者并不对立,是一个很好的融合过程。

钱文挥指出,农发行作为一家政策性银行,聚焦普惠金融重点关注的领域、区域和人群。第一,聚焦重点人群,完善贷款联农带农机制;第二,聚焦重点区域,助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第三,聚焦“三农”重点领域,发挥金融支农先锋主力作用;第四,聚焦小微和民营企业,助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联席行政总裁廖宜建认为,融资难和融资贵是长期困扰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一个问题,普惠金融是缓解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要建设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实现商业可持续性尤其关键。

首先,要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已经把发展信用担保体系,视为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手段,其特征都是由政府出资或者资助建立的。在内地,从国家到省到市都分别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对中小微企业融资工作有正面的作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管理营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推动各级担保机构协同发展,完善再担保运作机制及提高风险补偿资金效率等。

其次,推动信用信息共享,解决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不同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亟待规范,造成银行难以充分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以及信用状况。如果能打通政府各职能部门、金融机构以及通信运营商之间的信息壁垒,银行就可以获取征信、税务、政务、海关、司法等第三方机构的数据,从而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业务前景,满足风险控制的要求。

最后,以供应链金融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困境。可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及相关业务数据来弥补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链中小企业的融资可能性。

穆迪评级全球副主席理查德·坎特(Richard CANTOR)表示,在建设普惠金融体系时,要做到产品信息“应批尽批”,严格打击对市场的操控行为,注重消费者的保护。要扩大普惠金融体系,需要提高消费者的金融素养,这是个挑战。比如,美国有些产品的设计非常复杂,即使它的信息披露做得非常好,也很难理解。如何跨过金融素养的障碍,更好地认知这些金融产品值得关注。

匈牙利国家银行执行董事LászlóVASTAG认为,建设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就像跑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冲刺,是一个持续的进程,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金融行业和政府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持续沟通非常需要,如此才能更好地解决普惠金融的问题。

数字化是建设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的关键

建设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要求优化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产品服务,支持小微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有效实施,提升民生领域金融服务质量。LászlóVASTAG认为,建设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点是数字化。

LászlóVASTAG指出,作为金融行业的监管者,一方面应该促进数字化,数字化的确是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一大目标;另一方面也要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做好审慎方面的工作,关注那些更加依赖于传统渠道的群体,要更好地管控这方面的数字化。

渣打集团行政总裁温拓思(Bill WINTERS)表示:“数字化以及数字技术非常重要,能让我们的供应链更加坚固完整。通过区块链沿着供应链深入到每个链上的参与方,不断创新,让金融服务更加方便、简单。对于中小微企业以及价值链上的所有主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他们更好进行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步伐,可以让国内国外市场对接。”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教授委员会主席潘军认为,成熟的金融科技平台可以助力金融普惠。研究表明,金融科技应用度高的人群会更积极参与风险投资;边远地区传统金融机构覆盖度相对低的地区,金融科技促进作用尤为明显,金融科技平台可以弥补传统金融机构的缺位。

交通银行董事长任德奇也指出,要有效提升普惠金融的覆盖率和质量,用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是关键。今年以来,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加快银资信用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金融机构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对接,需要规划好标准,同时自己的技术、相应的信息系统都要加大投入。

“有了数据以后,要运用好技术进行脱敏,以客户的经营行为、信用数据为基础进行精准画像,像穆迪的评级一样,可以精准做好风险定价,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此外,还有一部分领域信息基础比较弱,要加快建设。”任德奇表示。

任德奇建议,银行应从四方面持续发力推进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一是加强数据赋能,提高融资可得性,普惠金融客户通常缺乏合格的抵押品,要突破这个难题,数字化是关键;二是加强产品供给,提高居民收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经营需求;三是加强对重点领域小微企业的服务;四是加强线上线下融合,提高融资便捷性。通过加强动态人脸识别,远程音视频技术,与一些政府产权确权机构的直联,不动产登记机构、知识产权机构的确权等直接联系,强化线上服务功能,同时把少量必须线下业务一体化整合流程,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能。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