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誉最新发声!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券商中国 马静2024-06-21 07:31

6月19日,惠誉评级举办了一场“惠誉看中国”的论坛,主题为“风物长宜放眼量”,这句诗取自毛泽东主席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写的一首七律。

论坛上,惠誉评级中国主权评级首席分析师Jeremy Zook称,惠誉将中国GDP增速的最新预测调高至4.8%。出口和持续加大的财政支持有助于支撑中国经济的韧性,预计下半年财政支持会进一步加大。他还表示,从中期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依然相对强劲。

关于如何评估最新的房地产政策效果?银行息差收窄趋势会否改变?如何看待城投公司的低收益问题?在媒体访谈环节,惠誉评级的三位分析师对上述备受市场关注的话题也进行了分享。

“中国的中期增长前景依然相对强劲”

在同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惠誉将中国2024年GDP增速预测从3月的4.5%上调至4.8%。对此,Jeremy Zook表示,出口和持续加大的财政支持有助于支撑中国经济的韧性。外需复苏有助于推动中国出口势头逐步提速,从而拉动国内制造业活动,并为今年经济增长提供支撑。不过,中国经济的内需仍然相对低迷,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对消费者信心产生了负面影响。内需疲软的势头加剧了通货紧缩的风险。

不过,Jeremy Zook表示,中国经济不会陷入通胀陷阱,因为猪肉价格在持续上涨。财政支持将是应对国内需求低迷和通胀价格资产的一种关键风险机制。而惠誉预计下半年,财政支持将更加有力。

Jeremy Zook还表示,惠誉认为中国中期增长前景依然相对强劲,尤其是与同等评级的主权国家相比。如果政府在短期内的刺激政策起效,基本增长的恢复会比预期的更为强劲,那么财政整顿的速度也会比目前惠誉预测的更快,这也将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稳定债务比率。

“最新政策组合或有助于稳定高能级城市新房销售”

近期,房地产市场的利好政策层出不穷,比如一些城市再度放宽限购政策。再如央行于今年5月17日宣布,将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

惠誉评级亚太区企业评级高级董事金泰伦在媒体交流中谈到,这明确表明政府正在考虑采取措施解决全国住房库存过剩的问题。在央行的政策举措之前,已有超过50个城市推出了“卖旧买新”政策,包括江苏等省份及一些省会城市。

“最新政策组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稳定高能级城市新房销售,但对低线城市的短期影响可能比较有限。”金泰伦表示,央行新政策下,银行是提供再贷款资金的主要渠道,相信银行会对项目贷款做出相应的风险评估,并审查项目回报和政府担保等等。头部城市及政府的财政实力较强,将更有机会得到银行的支持。中期而言,地方房地产市场将反映个别城市的经济和人口基本面。

“预计下半年会有新一轮降准缓解银行息差压力”

“受LPR下调、按揭重定价、持续支持实体经济等因素影响,我们预计银行业整体净息差收窄的趋势在今、明两年仍将持续。”谈及目前备受市场关注的银行息差问题,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徐雯超作出如上判断。

她认为,在国内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原本收益相对较高的地产、地方平台贷款需求迅速回落,而在“资产荒”背景下新兴行业贷款投放的竞争尤为激烈,持续挤压贷款收益率下行。在负债端,预计下半年会有新一轮降准缓解银行息差压力,而禁止存款手工补息、存款利率下调等措施的效果也会逐渐显现,结合存款定期化趋势的改善,将对冲一部分来自收益下行的息差压力。

她还分析了地方化债对银行的影响。在徐雯超看来,作为化解地方政府平台债务风险的重要举措之一,中资银行以贷款展期与降息为主要手段加大对城投平台的融资支持力度。这在短期内或可缓解银行业资产质量大幅波动、避免系统性风险的集中爆发,但大规模的城投贷款重组可能显著影响中资银行的盈利能力以及资本水平。

她表示,商业银行参与化债以遵循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框架为主,具体重组期限和利率调整还要根据项目情况一事一议,过度依赖商业银行支持弱资质城投平台化债不是惠誉的基准假设情景。

“城投公司能否在更长时间内实现更优回报是一个问题”

过去几年,城投公司在中国的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政策调整和市场环境变化,城投公司如何转型也是市场热议的话题。

对此,惠誉评级亚太区国际公共融资评级高级董事胡旸瑞表示,经过多年的商业化转型和多轮隐债的严格监管,不能轻易地将城投公司归纳为政府的一种投资融资工具。尽管市场偏好那些政策支持明显、盈利能力强的城投公司,但必须承认,绝大多数城投公司面临的现实是高杠杆、低利润。此外,城投公司在转型进程中,仍不时受到政策调整的影响。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投资必须考虑回报,无论投资周期长短。”胡旸瑞提到,惠誉的分析显示,城投公司在2022年的资产回报率平均为1%,相较于2011年的3%呈现出下降趋势。能否在更长的时间内实现更优的回报是一个问题。

胡旸瑞认为当前,大多数政策仍然集中在债务和融资成本上。如果未来城投公司的总收益能够得到提升,使得其融资行为能够顺应市场规律并成功摆脱对财政依赖,那么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任何公益性项目确实需要财政补贴,相关的财政支持可以更透明并得到监管上的支持。

校对:王朝全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