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利率传导机制 提升价格型调控质效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孙璐璐2024-06-21 06:55

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

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近日出席陆家嘴论坛时,系统阐述了对未来货币政策框架演进的思考,引起市场高度关注,其中谈及的优化货币政策调控中间变量、健全利率调控机制释放了诸多重要的增量信息,意味着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将迎来重大调整。

纵观全球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大多会设定一个或者多个政策目标,常见的有促进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币值稳定等,这些被看作是实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但从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到实现这些宏大的最终目标,因政策的传导和影响复杂难控,各国央行通常还会设定中间目标,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调控中间变量,以此为“跳板”实现最终的经济目标。

从潘功胜的最新发声中可以看出,我国央行想逐步淡化广义货币(M_[2])、社会融资规模等数量型的中间目标,更加注重以价格型调控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这种转变既符合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框架优化的一般规律,也是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货币信贷增长驱动力生变的客观需要。

中间目标的转变,意味着货币政策工具的“抓手”也需做出相应调整。总体看,我国央行已建立起价格型中间目标的基本操作框架,从政策利率到市场基准利率,再到各种金融市场利率,这套利率调控机制能够比较顺畅地传导。不过,今年以来利率调控机制面临一些新挑战。例如,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倒挂”,债券收益率曲线快速平坦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代表性也存在弱化趋势,3月一般贷款中利率低于LPR的贷款占比高达40%以上……疏通这些堵点卡点,亟待捋顺传导机制,强化政策利率作为“方向盘”的关键牵引作用。从央行最新透露的货币政策框架改进思路看,预计未来政策利率将聚焦7天期逆回购利率,这也预示着MLF作为中期政策利率的“代表”地位将逐渐淡化直至退出。

未来完善利率调控机制还将主要在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调降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等适度收窄利率走廊宽度,向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另一方面提升LPR报价质量,让LPR向当前的“减点”利率水平靠拢,更为真实准确地反映最优惠客户贷款利率。但随着MLF的利率引导作用逐渐淡出,未来LPR的定价基准如何调整有待明确。

利率机制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远影响,相关改革应有的放矢、选择合适的时机,并做好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推动改革朝着疏通利率传导卡点堵点、提升货币政策价格型调控质效的方向稳扎稳打。

责任编辑: 王智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