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博士拟被录用乡镇公务员引热议:人才不应被“定义”丨人民锐见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作者:羽生2024-06-20 07:18

近期,“斯坦福大学博士拟被录用乡镇公务员”相关话题引发热议。“名校毕业竟然去当乡镇公务员?”“会不会大材小用了?”……类似现象和讨论不是孤例。每当出现名校、高学历人才到基层公务员岗位任职,往往会引发各种猜测和不解。

高学历人才能投身自己的专业领域,固然是学以致用,皆大欢喜。但在现实中,工作与专业不统一,也并不鲜见,由个案引申到“人才错配”大可不必。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不是个人的理性选择。时代舞台大,就在于选择很多元,而且条条都是走得通的大路。有人大学毕业找准了路径,返乡创业深挖“土特产”,一样风生水起。有人科研做得好好的,突然发现了更适合自己的路,转身做科普,当视频博主,又如何能否定他的价值?可见,用学校、学历、专业去定义一个人,本身就是刻板印象。只要是感兴趣、有热爱、能胜任,干什么都能人生出彩。这位名校博士如果怀着一颗为公众服务的心,立志用平生所学改变现实,选择到基层去历练,恰是最佳路径。

该考生报考职位的成绩表。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有人猜测博士的选择是看中了公务员的待遇,这恐怕也源于刻板印象。所谓“喝喝茶、看看报”“轻松自在”在绝大多数地方已成为过去时。基层任务重,治理要求高,都要求基层公务员不仅要具备更高的能力素质,还必须有相当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相信这位博士已经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

更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如何让以这位博士为代表的高素质人才真正在基层施展抱负,茁壮成长。比如,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吸引高新技术企业来投资兴业,具有相关技术背景、又懂科技创新的“高学历”公务员,往往能发挥更大作用。而且,高学历人才擅长的绝不只是专业领域,他们的思维深度、视野广度和学习能力,都期待有用武之地。不拘一格用人才,给年轻人才搭台子,给空间,让他们人尽其才,并有明晰的上升通道,才能吸引更多能力强、素质高、有情怀的年轻人到基层建功立业。基层治理现代化、地方高质量发展也就有了源头活水。

总之,每名年轻人的禀赋不同、成长和接受教育的环境不同,所会所长所爱自然有差异。充分尊重年轻人成长成才规律,构建包容、多元的育人选人标准和环境,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成为青年友好型,更加活力充沛。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