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时刻!华人创立公司登顶全球市值第一!黄仁勋身家超9000亿,成华人首富!先锋领航豪赚近2万亿 | 原创
来源:新财富杂志作者:陶娟2024-06-19 20:22

2023年初,英伟达还是3500亿美元市值。18个月后,其市值达到3.34万亿美元,登顶全球第一。

这创下了多个纪录,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因身家超过9000亿元,凭科技登顶华人首富。

英伟达最大股东先锋领航基金,则以约50亿美元历史总成本,擒获超2770亿美元总持股市值,一单投资浮盈近2万亿元人民币。

AI含量定市值,这一特征越来越明显。美股市值最高的三家企业,英伟达、微软、苹果,均与AI紧密相关。2021年初,美国六大科技巨头总市值51万亿元,今天,它们的总市值达109万亿元;而中国五大科技巨头,同期市值之和却从11万亿元掉到6万亿元。中国互联网巨头同样在大力投入AI,为何市值表现却如此迥异?

来源:新财富杂志(ID:xcfplus)

作者:陶娟

谁也无法预料,大象的脚法能如此轻盈。

仅18个月时间,英伟达(NVDA.O)市值从3000多亿美元跳涨近10倍,至3.34万亿美元,超越苹果和微软,在昨夜,登顶全球市值第一。

这无疑是AI发展史上,历史性的一刻!

眼下,美股市值最高的三家公司,正是与AI业务结合最紧密的三家巨头。

第二名苹果放弃造车,“ALL IN AI”,力图引领下一轮AI手机的浪潮。第三名微软,旗下Azure云服务2024年一季度收入增长了31%,其中7个百分点的增长来自AI服务。

而每个巨头在AI方向上的加注,都直接利好英伟达。

它们在市值上你追我赶,但业务上紧密咬合,AI被资本市场视作其业务增长、市值领先的纵云梯。英伟达登顶,更突显了这一特质。

01

创纪录时刻——黄仁勋身家超9000亿元,登顶华人首富

英伟达一年半10倍的股价涨幅,同时推动多项历史纪录的诞生。

首先,这是华人创立的公司中,有史以来市值最高的公司,也是华人创立的公司首次登顶全球市值第一。

其次,英伟达2024年报披露,黄仁勋作为其创始人兼CEO,在其中持股3.79%。按昨日收盘价计算,黄仁勋持股市值约为1266亿美元,折合约9180亿元人民币,创业30年,终成全球华人首富。

此前,华人首富基本来自地产、快消行业。而今天,则来自科技行业。这是更为深远的一重含义。

黄仁勋这一身家,相当于刚出炉的2024新财富500创富榜第一名钟睒睒资产(4563亿元)的2倍。

第三,英伟达成为全球市值龙头,进一步提升了科技股在美股的影响力,更提高了美股在全球资本市场的权重。

根据券商Strategas的数据,在微软、苹果和英伟达的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以后,这三家公司占标普500指数的权重达到了20%以上。

而在全球范围内,美股的市值权重已超过60%。相比之下,美国GDP在全球的比重仅为26%。目前,美股三巨头已经占全球市值的10.6%,这在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相比之下,6月18日收盘,A股536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为87万亿元,约合12万亿美元,甚至略低于美股四大巨头(英伟达、苹果、微软、谷歌)之和。

02

谁最受益?

英伟达的爆火,带火了三类机构。

最大受益者无疑是其股东方。英伟达前三大股东均为资产管理机构,其中,先锋领航集团(The Vanguard Group)持股8.3%,最新持股市值高达2772亿美元。

那么它的成本是多少呢?

新财富观察到,先锋领航首次出现在英伟达5%以上大股东列表,是在后者2011年中报里,其以5.1%持股,位列第三大股东,而当时英伟达市值不到100亿美元(95亿美元),其首度入股成本仅为5亿美元。

此后,先锋领航虽偶有仓位调整,但一直稳居英伟达5%以上大股东之列,2017年之后几乎连年加仓,这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英伟达股价波澜壮阔的涨势。2022年,英伟达受困于下游的消化周期,股价走势不佳,先锋领航却先后两次逆势大幅加仓,每次均动用超过10亿美元资金,为其保驾护航。

据新财富测算,先锋领航买入英伟达的历史总成本约为51亿美元,而其最新持股市值高达2772亿美元,浮盈超过2700亿美元,一单豪赚近2万亿元人民币,成为英伟达登顶全球市值王的最大赢家(表1)。

先锋领航这一投资案例,生动演绎了什么叫作耐心资本。

表1:先锋领航在英伟达上的投资浮盈超过2700亿美元,近2万亿元人民币

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整理(每次买入成本为该时点增持股份数量乘以当季均价。注:2022年2月,英伟达1股拆成4股)

英伟达的爆火,还带动了其上下游产业链一起飞舞。在美股,从数据中心的散热管理系统公司,到电力管理设备公司,甚至数据中心建设相关的金属供应商,都因为订单爆满而股价上涨。

在A股,AI浪潮下,从光模块,到AI服务器,从数据中心到AIGC,也同样都是资金热捧的对象。

以中际旭创为例,作为光模块三巨头之一,其2024年一季度营收增长160%,而净利润则暴涨320%,其股价自2022年9月低点以来已劲涨5倍。此外,全球AI服务器龙头工业富联,股价也在近日屡创历史新高,市值攀升至5600亿元以上。

而使用英伟达芯片和服务的下游机构,同样大为受益。为了推动人们购买自家产品,英伟达不断迭代,并在财报中披露了一个数据,对于数据中心来说,在英伟达的计算和网络产品上每投资1美元,4年内就能赚到5美元——年回报率高达50%。

03

增长能否持续?

英伟达市值登顶,缘于其作为算力卖铲人的地位得到了一再的确认,从游戏时代的GPU霸主,到介入比特币兴起的挖矿热潮,从ARVR到元宇宙,从智能驾驶到AI时代,英伟达的存在感和话语权不断加强。尽管其起步于小众细分市场,但经过30年耕耘,已一举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几乎难逢竞争对手的底层基础设施供应商。

其市值飙升,有着坚实的业绩增速支撑。2024年一季度,其营收达260亿美元,同比高涨2.6倍;净利润达149亿美元,同比暴涨6.3倍。相比业绩高增速,更为恐怖的则是超强的赚钱能力,其每100元营收,可以创造高达57元的净利润。

不过,英伟达并非可以高枕无忧。

从其历年营收来看,一旦下游应用的资本开支陷入停滞,就会连带影响对英伟达的芯片需求。2015、2019、2022年,英伟达的营收增速均只有个位数,如2018年虚拟货币“崩盘”导致的显卡市场“矿难”中,英伟达营收甚至出现连续六个季度的下滑,2022年,其则受到疲软的游戏市场拖累,营收也同比只增长了0.22%,因此,其往日业绩呈现出较强的周期性特征。

而英伟达本轮业绩暴涨,主要源自AI大模型涌现,推动其数据中心等业务暴涨,但各AI大模型厂商虽然重金投入上游资本开支,却均远未到能从C端变现的时点,AI产业自身尚未实现商业闭环。在此情形下,巨头的资本开支何时能实现正现金流,如果没有,还能持续投入多久,都将是未知数。

这将是英伟达面临的第一重考验。

另一重考验则是一家独大的竞争态势及超高毛利率,能否持久。在硬件端,英伟达尽管拥有着恐怖的垄断能力,但微软、谷歌等,也一直在谋求自研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芯片,摆脱英伟达垄断算力芯片的局面。

而在中国,美国升级芯片出口限制下,越来越多AI领域客户开始向国产算力厂商采购。

如根据科大讯飞2023年三季度业绩说明会公告,华为AI芯片昇腾910B能力已经基本做到可对标英伟达A100。目前,昇腾AI开发者已超180万,合作伙伴超过1200家,行业AI解决方案认证超过2500个。

04

中美AI产业差距到底有多大?

硬件端,华为昇腾等追赶者正在给出其他解决方案,但AI改变世界,并不是在硬件层面,而是通过软件及应用层面。英伟达市值登顶,微软和苹果等巨头市值借助AI均攀升至3万亿美元之上,这一连串的反应,对于中国AI产业从业者来说,又是怎样的感受?

或有振奋:全球资本市场高地,对于AI行业的发展前景,竟有着如此强劲的信心。

或有担忧:中国会否在这一领域与美国拉开更大距离?

由于高昂的算力部署成本,AI终端应用,也几乎成了巨头竞技之地。将AI赋能自身的内部业务,是它们开启AI产业化的第一步。

以微软为例,其不仅重金在外投资了OpenAI,还在2023年财报中宣称,“我们正在全公司范围内投资人工智能,并将AIGC功能注入到TO C和TO B产品中……我们预计人工智能技术和服务将是一个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市场”。2023年2月,微软推出了全新的AI驱动的微软Edge浏览器和必应搜索引擎,以及必应聊天,以提供更好的搜索、更完整的答案和生成内容的能力。

当微软、苹果、脸书、亚马逊等美股巨头沾上“AI”概念联袂暴涨之时,值得人深思的是,眼下,中国互联网巨头同样竞相扑入AI领域,为何它们的股价走势却和美国巨头表现迥异?

以阿里巴巴为例,其不仅自身开发了通义千问AI大模型,还广泛投资了月之暗面、智谱AI等多家头部AI初创企业,投资手法和微软如出一孔。同时,AI电商也成为马云眼里,可以决胜电商市场的下一个关键因子,天猫也已上线AI砍价等“触动灵魂”的操作。

而腾讯也开始在产品端发力,如微信读书已集成腾讯的混元AI大模型,实现AI问书等功能。

同样是利用AI赋能自身业务,中国在AI的应用层面,是否真有那么大的差距?

AI应用要夺得先机,资本开支是必备项,无论是人才,还是显卡,都需重金投入。

从这一方面来看,中国科技巨头的脚步有所迟缓。5年前,美国六大科技巨头总的研发投入为7700亿元,而2023年则高达1.66万亿元,投入翻倍还不止;而中国六大科技巨头5年前研发总投入2350亿元,2023年总投入3470亿元,投入增长不足50%。

其中,百度、阿里巴巴在2023年的研发投入,甚至均不及2021年时的高点。

比研发投入增速差距更为夸张的,则是市值规模。

2021年初,也几乎是中国科技巨头们市值的高点。当时,阿里、腾讯、美团、网易及百度合计市值达11万亿元;而今天,5家中国巨头的总市值之和仅为6万亿元。

同期,美国6家科技巨头的总市值则从51万亿元翻倍至109万亿元。

市值走势的极致反差,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投资信号?

本文所提及的任何资讯和信息,仅为作者个人观点表达或对于具体事件的陈述,不构成推荐及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自行承担据此进行投资所产生的风险及后果。

责任编辑: 高蕊琦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新财富杂志

《新财富》杂志于2001年3月创刊,专注资本市场深耕细作,“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新财富金牌董秘”“新财富500富人”“新财富最佳投顾”“新财富最佳投行”等权威专业评选和《德隆系》《明天帝国》《收割者》等经典研究案例影响深远。

新财富杂志社旗下主要新媒体平台包括:新财富杂志微博、新财富杂志公众号、新财富杂志视频号。

地址:深圳福田区华富街道莲花一村社区皇岗路5001号深业上城T1栋59楼

订阅热线:0755-83352922
新闻职业操守举报电话:0755-83250532
编辑联系方式:搜索微信号TesSxr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