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在于统一大市场|2024陆家嘴论坛系列高端访谈③
来源:国际金融报作者:王媛媛2024-06-19 14:41

编者按:2024陆家嘴论坛于6月19日至20日召开。本次论坛主题定为“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设有8场全体大会,议题涵盖当前经济、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读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本报特别推出“2024陆家嘴论坛系列高端访谈”,采访多位金融领域知名学者大咖,以期深入探讨金融改革与创新之策,共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之道。

陆家嘴论坛是上海的一张靓丽金融名片。每逢论坛召开之际,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探讨,总能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

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能级,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近日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全景式剖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缘由,探讨其提升能级的发展条件、核心要素,以及具体的实现路径和方法。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在于统一大市场,统一大市场的活力在于内外双循环,而内外双循环的发展动能在于新质生产力。”孙立坚强调,新质生产力和统一大市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要素。这是最重要的生态环境的保障。

明晰手中的牌,再打出一手好牌。对于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而言,要达到宏微观的有机统一,孙立坚认为,必须要重视和构建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提升人民币话语权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金融强国背后是金融安全的需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肩负金融强国的重要使命,需进一步提高能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要求我国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把握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新的突破,努力缩短我国国际货币地位与经济地位之间的差距。

“长期以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使命,与人民币国际化是保持一致的。”孙立坚指出,即对标人民币跨境使用场景的开拓,吸引更多外国企业和消费者,丰富业务使用场景。

伴随经济体量的日益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却尚未建立起与贸易体量相匹配的本国货币跨境使用比例,相对缺乏跨境业务定价权及话语权。

过去一段时间,全球贸易的兴旺发达,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动能。发达的国际贸易中心,拉动国际经济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同步带来巨量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而带动国际金融中心的欣欣向荣。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此前发展时机尚未成熟,相对缺乏跨境货币话语权,因此跨境贸易业务量越大,美元积累得越多,却在不断强化美元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种局面的扭转刻不容缓,具有较强的紧迫性。”孙立坚呼吁,必须解决人民币跨境使用问题,来匹配我国日益增长的经济活力要求。

多重驱动共同发力

当前,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增长新引擎、贸易升级新标志。

在此背景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其发展空间还可进一步扩大。在孙立坚看来,从“量”到“质”进阶,这便需要三大驱动力持续发力。

具体来说,一是上海要打造全球科创中心。如没有科创中心,便还得依靠海外技术来支撑国内贸易,继续从事标准化、附加价值低的货物贸易。服务好科创中心,需持续提升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的竞争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地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债务比例方面,即海外资本进入中国,再由中国来主导配置金融资源。在这个过程中,需重构对债务与竞争力之间关系的认知。

二是打造统一大市场。拥有统一大市场,便拥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全球货币主导权的地位。

通过海外投资替代,中国可以升级货物贸易,取而代之朝向服务贸易方向转变。

具体来说,企业在海外使用中国技术,开展海外生产,最后再将产品进入中国大市场销售,让人民币能够通过消费输出到海外的业务市场场景中。

未来,海外投资将会带来中国贸易顺差的下降,同时也可将供应链出海,拓宽服务贸易场景。

利用海外投资与统一大市场,将人民币作为资金贷出去,同时中国民营企业通过专精特新的服务贸易,带来更多销售回款,建立人民币回流机制。在高附加价值的情况下,比起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下的人民币资金回流可带来更为丰厚的回报。

三是重构协同效应。在新动能新格局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需与“五大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同步发展。上海需延伸经济中心,主打科创和金融服务的同时,还应探索如何形成协同效应,助力长三角形成互相分工的产业链模式。

“五大中心”协同发展

加快建设“五大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

孙立坚认为,上海“五大中心”的协同效应,能够形成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三张“好牌”。

第一张“好牌”,需求端方面,中国拥有巨大的流量经济和市场。普惠带动更广泛的消费场景增加。借助普惠的方式,创造更加丰富的人民币跨境使用场景,形成与美国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第二张“好牌”,供给端方面,诸如比亚迪、大疆等产业领头羊对国际产业链的影响力大幅提升。如此一来,供给端的先发优势与需求端的流量经济结合,形成嫁接中国数字、绿色赛道的新型供求关系格局。

第三张“好牌”,有为政府对数字化基础设施环境的有力建设及改造。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这“三流模式”的建设,可以为上海“五大中心”建设深度赋能。

此外,孙立坚强调,比起微观渠道的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依靠开放打造,更加需要先从宏观入手,建设好生态环境。

微观层面的渠道、机构和产品的创新,以及确保资本流动的市场开放等举措,带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全球排名中的提升,确实至关重要。但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培育和优化,就容易出现合成的谬误,导致一线虽放开,二线却守不住的系统性风险。

统筹推进三大任务

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中央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央交给上海的三大任务,需将其当成一件事情来统筹推进。”孙立坚指出,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科创板助力打造中国服务贸易的全球竞争力。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的标的质量,需进一步严格把关,确保生产链的核心技术尽可能降低对海外技术的进口依赖。

通过服务贸易输出,外国人购买需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持续丰富人民币国际化的场景。

二是临港新片区是中国企业海外进出的桥头堡。新片区发展跨境等新兴金融,便是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打造双循环的桥头堡。

未来,新片区着力打造的发展模式,类似“一带一路”,是服务贸易出口的模式。

三是进博会将统一大市场的衔接作用充分发挥。进博会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同开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以及共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长三角样本的新航程。

通过进博会,展示中国技术、中国制造,以及中国消费的活力,让世界包括中国海外投资的企业,重新回流到中国市场。

以上三个方面的持续完善,如能组合打出循环的效果,人民币的双循环便可逐渐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便将拥有更加丰富的业务场景和服务渠道。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