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杨成长:金融高质量发展应充分发挥功能性|2024陆家嘴论坛系列高端访谈②
来源:国际金融报作者:王媛媛2024-06-19 14:40

编者按:2024陆家嘴论坛于6月19日至20日召开。本次论坛主题定为“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设有8场全体大会,议题涵盖当前经济、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读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本报特别推出“2024陆家嘴论坛系列高端访谈”,采访多位金融领域知名学者大咖,以期深入探讨金融改革与创新之策,共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之道。

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比较关注探讨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以及金融业改革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当前,中国金融业需要解决好业务发展中的经营性问题,即平衡好盈利性和功能性之间的关系。过去行业发展相对追求盈利性,未能完全树立功能性导向,这一观念需要扭转。”杨成长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重点阐述了对金融高质量发展这一深刻内涵的理解。

此外,杨成长还围绕新型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阶段的变化等几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度分享。

充分发挥功能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强调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

本届陆家嘴论坛的主题,定为“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对于如何把握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杨成长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释。

第一个方面,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加强调如何更好发挥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他表示,金融业的发展,不再只关注行业本身发展的规模、速度、占比,也不仅是追求行业的盈利能力。金融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服务企业,二是服务居民。居民是金融资产的提供者,企业是资金的需求者。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下一阶段中将会提升至非常重要的高度。

金融的最终受益,来源于实体和企业,通过分享实体经济企业所创造的价值,进而分享其发展所带来的收益。金融只有服务好实体企业,获得正常、稳定的投资收益,才能更好服务居民。

提升投融契合

“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加强调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投融资端需求之间,达成更高的契合度。”在杨成长看来,这是第二个方面的含义。

过去一段时间,金融在服务实体企业方面,开发了许多特色产品,也取得了诸多成果。不过,部分金融产品存在主要从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而对企业自身需求挖掘还不够充分的问题。

杨成长建议,金融业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情况,如债务结构、财务情况等,来进行产品设计,助力企业进一步优化财务结构。

例如,对中小微企业提供的短期资金,与其资金的中长期需求之间往往存在差异,需要考虑设计合适的融资产品。同时,企业经营过程中,往往面临原材料价格不断变动、科技投资的回报前景不明朗等大量风险问题,金融业需为企业提供适宜的风险管理工具,助力其分散、平抑风险。

当前,不少企业缺少长期资金,以及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的资金。因此,金融机构供给与企业金融产品需求契合度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同时,还需进一步提升与投资者需求的契合程度。普通投资者对金融理财的需求日益攀升,其中较大部分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低。从投资端来看,金融也需要为不同投资者,提供与其风险偏好及承受力适配的产品和服务。

促进产业升级

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加强调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提供更多高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服务。杨成长认为,这是第三方面的含义。

金融具有工具属性,要求使用成本低,安全高效,具有便利性和有效性。这一理念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注焦点,集中在金融服务三化(科技化、数字化、绿色化),促进企业产业升级问题上。

金融“五篇大文章”中,发展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绿色金融,即金融业如何助力实体企业实现科技化、数字化、绿色化。这与传统的金融服务要求截然不同。

同时,普惠金融、养老金融这两个领域,相对来说是过去比较薄弱的环节,也需要补足短板。

因此,金融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建立一套更加科学、能够反映金融服务功能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

发展动力革新

“新质生产力,是用来反映和表征国家产业和企业发展方向、方式发生性质改变的生产力。”杨成长表示,从企业端角度来说,它包含发展动力的改变,即三大创新。

第一,新质生产力提出新的产业结构和关联关系。一方面,生产过程高度数字化、人工智能化、弹性化,投入要素有所改变,即科技、人才、数字管理等。

另一方面,产出方面也有变化。产出产品是高度品质化、个性化、绿色化。

第二,过去的产业结构,更多是产业上中下游关系,现在往往是核心产业、转化平台、应用场景,这种三段式的产业结构。

例如,数字、人工智能等产业,是需要重点发展的核心产业,包含数字收集、整理、运算、存储等。而数字想要在产业中得以运用,需要具备转化平台,如软件等平台公司等。之后,这些公司需要再去开发数字的应用场景。

第三,从时态上来说,当前产业划分,已变成未来产业、现代产业、传统产业,相互之间是动态变化的。

例如,旅游是传统产业,航天旅游便是未来产业;餐饮是传统产业,生物制造便是未来产业。所以,即使是高新技术,也并非完全固化的产业。

发展新型金融

企业和产业的理念发生较大改变,必然要求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与传统金融具有较大区分度。杨成长分析称,这些差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风险金融。在产业投资过程中,科技化、数字化的投资风险,相较过去大幅增加,需要金融助力分散风险,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

二是动产金融。过去的金融,抵押物大多以土地、房地产等不动产为主。如今,科技、人才、管理模式等,可以移动和复制,即动产金融。这种动态的金融性质,便需要新型的金融模式。

三是现代金融。过去,金融的投入和服务更多是聚焦传统要素,现在需要把现代要素作为投入和服务模式。数字技术如何货币化、财务化、资本化,这些现代要素可能在财务报表上短期无法体现,因此在评估企业的数字价值上存在困难。

一般而言,有价值就有计算,能计算就有价格,有价格就有市场,这是一整套的概念。

把握三大变化

上海正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需充分考虑前期发展成就基础之上总结的经验,特别是结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中国特色金融业发展和制度发展,以及根据实体经济的需求,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

对此,杨成长对下阶段发展导向给出一些判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需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提高开放程度及国际影响力。这里面包含三个变化,值得关注。

一是服务对象的变化。应以服务新质生产力作为宗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更好地把服务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紧跟实体经济发展的变化作为宗旨。

二是资产配置的变化。伴随美国利率上行,我国利率相对下行,国内房地产市场迎来深度调整,资产配置情况已发生一些重要变化。中国资产投资收益回报率,可能会在短期内承压。

三是监管模式的变化。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之后,我国金融业迎来较大监管改革力度,突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及中国特色监管模式。监管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将防风险与完善制度相结合,特别强调对金融文化、金融制度、金融人这三方面的监管。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需在新的监管模式下去考虑,即从主要追求规模、速度、占比的方向,转向进一步发挥金融中心的服务功能方向,尤其是在全球的金融资产配置定价等方面,还需要下足功夫。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