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迢迢 古村连绵(走进传统村落)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邵玉姿2024-06-15 13:08

柴关乡王硇村风光。

在柴关乡石门沟村,街巷地面全由红石板铺成,石板街道随地势起伏,陡坡处垒砌有石板台阶。图为村民走过石门沟村的古巷。

刘石岗乡大坪村红色资源丰富,曾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图为大坪村的传统民居。

游客在柴关乡王硇村花田中拍照留念。

以上图为邵玉姿高儒森摄影报道

驱车驶入河北邢台沙河市西部山区,群山叠翠下,错落有致的梯田、古朴清幽的石头村时隐时现。沙河市历史悠久,这里有国家级传统村落38个。

太行迢迢,古村连绵——去王硇村看古石楼群,在下解村体验皮影戏非遗文化……近年来,沙河市以留住传统村落的“根”与“魂”为目标,探索“政府牵头、村民主体、社会参与、保护为本、合理利用、示范引领、联动发展”的保护利用模式,通过古建筑修复、旅游线路建设、文化赋能、人才振兴等措施,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串点连线,连片发展。2023年,沙河市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

——编  者  

 

年久失修的建筑焕新了,山川相隔的道路打通了,乡村旅游热起来了,在外的年轻人也陆续返乡了……在河北省沙河市,通过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曾经沉寂的深山古村都披上了新装,焕发出新生机。

修旧如旧

乡村民居有看头

青石墙、鱼鳞瓦顶,柴关乡石门沟村高家大院的一处院子里,一簇竹子生机盎然。行走在院前的石板路上,用手触摸白灰青石的墙体,抬头望向屋檐的那一抹绿,在清幽之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感受到岁月的厚重。

高家大院始建于清代,属“一进七全院”,由7个相连的院子组成。“由于建设时间不同,7个院子的用材也不尽相同。比如,主院用的是红色石英石,后来扩建的院落便以青砖为主。”沙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科科长李瑞刚介绍。

在沙河市众多传统村落里,像高家大院这样的古院有很多。别看如今完好无缺、古朴依旧,这背后的修复工作可花费了不少力气。

“年久失修,很多古民居都出现了坍塌、老化等问题。”李瑞刚介绍,为了修复这些古建筑,自2013年起,当地政府便依据相关政策陆续争取资金,通过多轮普查、全面摸清家底,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引入专业的修缮团队,对现存村落中的古建筑分门别类开展集中式修复保护。

让李瑞刚印象最深的便是高家大院的修复。“由于年久失修,高家大院的墙体、地面的大量砖瓦被风化和磨损,需要进行替换,整体缺失30%—40%的青砖。”由于规格限制,市面上很难买到合适的砖瓦。但若是采用现代烧制技术进行定制,又面临着成本高、砖体棱角分明、年代感不强等问题。如何化解这一难题?经过修缮团队多次讨论,最终决定到周边县(市、区)寻访、搜集因拆迁翻盖而闲置的相近时期的青砖。

“找砖并不容易。”石门沟村党支部书记高晓峰说,很多村民知道这件事以后,自己主动四处寻找。为了确保修复后古宅的安全,寻找来的青砖都要经过专业人员的抽样检测后才能使用。历时近3个月,高家大院的青砖墙修复终于完成。

建筑风貌一致,建材大小一致,整体结构一致……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修缮完成的古民居保留了原始韵味,留住了村落的“根”。

“修旧如旧并非一成不变,为使传统建筑得以更好地保存,我们在‘看不见的地方’融合了很多现代技术。”柴关乡党委书记王镜宇说。以高家大院的鱼鳞瓦顶为例,施工时,修缮团队在内部架构了防水层,在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了建筑的寿命。

新与旧的融合不仅体现在古建筑的修复中,更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里。

“古村落只有挥别了‘好看不好住’的尴尬,才能守住乡愁、留住乡亲。”王硇村党支部书记王天印说,在修缮村落时,除了坚持文物保护修缮原则,也要充分植入宜居性功能,改善居住条件。

修旧如旧而不泥古,融入新法而不违和。铺设石板路、安装古巷路灯,设置古风村标……步入王硇村,古朴的风貌融合现代的气息,村民的生活更舒适了,来往游客的体验感也更好了。

王镜宇表示,传统村落修缮要遵循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的原则,并不是一味追寻“照旧”,将古村落围起来观赏,而是要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代的气息相结合,以用促保,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去年以来,我们还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研究院进行合作,选聘了4名驻乡村规划师,按照分片区包联方式,确保每村都有一位规划师全程指导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李瑞刚说。

“在沙河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设计实践中,我们规划师从进场调研开始,在王硇村、石门沟村、白庄村、西沟村等村中居住了58天的时间,跟村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共同商议如何让自己的家园变得更美好。”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孙瑞介绍,乡村规划的重点是找准村民居住环境的“真问题”,生活就业的“真诉求”,实现规划方案的“真落实”。

文化赋能

乡村旅游好势头

太行山脚下的王硇村是一座有丰富红色资源的村庄。1937年10月至11月,八路军一二九师385旅13团和一二九师先遣支队,先后开赴沙河开展抗日活动。自2012年起,王硇村深挖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修复了抗日县政府、抗日地下交通站、抗日高级小学等红色基地,修建了红色文化展馆、王硇村史馆、红色宣誓广场等红色阵地,与当地古石楼群相融合,打造了一张传统村落红色旅游新名片。

如今,到王硇村看古石楼群、重温红色历史已经成为游客不容错过的游览行程。“1940年至1942年,抗日高级小学迁至王硇村。抗日战争期间,村里有60余人参军参战,其中有14人为国捐躯……”在王硇村传统文化展馆,讲解员李立芳正在为游客讲解这座传奇村落曾发生的革命故事。

如果说修复古建筑是为了留住“根”,那么挖掘发扬当地文化便是守住了传统村落的“魂”。“修复只是前提,传统村落要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李瑞刚介绍,目前,沙河市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资源优势与文化优势,依托各村的独特条件,将山水文化、非遗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与村庄古貌进行融合,带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夜幕降临,十里亭镇下解村的广场上,幕布灯光亮起,数个演职人员手提皮影挑、抵、推、拉、抖、摇……光影之下、动静之间,传统皮影戏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吸引众人的目光。

在下解村,皮影戏有着300多年的传承和积淀,吸收了山西、河南等地传统戏剧的精华,是多元融合的典范。2021年,“沙河皮影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旺季,皮影戏剧团就在村里搭台表演;淡季,剧团成员还会应邀去外地表演,或者走进校园。”下解村党支部书记任进生说,眼下,为了把皮影戏发扬光大,村里还对传统戏楼进行了改造,启动建设了影展览厅、表演厅、皮影创作厅。

2023年,下解村还引进了年轻的研发团队,与当地老艺人一起创作设计皮影戏文创产品。皮影画、皮影扇、皮影摆件还有皮影道具……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推出后便颇受市场欢迎。

“去年,我们推出的500余套皮影戏文创产品,仅两个月时间就销售一空。”任进生说,未来将进一步做好“非遗+”文章,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传统村落热闹起来。

依托绿色生态发展休闲农业、挖掘革命历史发展红色旅游、传承非遗文化打造艺术村庄……文化的融入让古老村落有了更深刻的内涵。2023年,在传统村落与全域旅游推动下,沙河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6亿元。

人才振兴

乡村发展有奔头

“咔哧咔哧……”在王硇村金梭姐妹土布店里,随着梭子快速穿梭,五彩的粗布倾泻而出。

“城里来的游客喜欢这种土布,不少游客还亲自织上一截。我一个人经营这个店的收入,比两个人出去打工的收入还强!”原本空有一身手艺无处用,如今手艺让前几年返乡的王香鱼在家乡发展中“闪闪发光”。在她的带动下,村里不少姑娘、媳妇儿也回到家乡开始织土布。同时,还激发了创造力,将土布纺织由过去单一的床单向粗布鞋、粗布服装发展。

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释放了村落发展的新动能。在沙河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家乡变化的吸引下、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返回家乡,为村落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3年前,32岁的彭龙飞在沙河市“引凤还巢”政策吸引下回归,让太行山脚下的刘石岗镇大坪村迎来了新生。

“路不通,人气也难聚。要打通道路,让村里的人动起来,让村外的人都进来,这样整个村子才有活力。”上任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后,彭龙飞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修路。

拓宽进村路、硬化田间路……历时近两年,3700米的田间道路硬化了,2000米的进村道路更宽阔了,原本冷清的古居中、梯田里,村民忙碌的身影越来越多了。

一边“缝制嫁衣”,一边“牵线搭桥”。摸清旅游“家底”后,在彭龙飞的带领下,由大坪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流转承包村民房屋,与一家旅游公司达成合作,总投资3.6亿元的大坪古村保护利用旅游项目正式立项。预计项目落成后,将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年均约160万元。

集思广益,共谋发展。“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村民,是对这片土地满怀深情的人。保护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离不开村民的参与。”彭龙飞说,今年以来,大坪村还开展了三次村民座谈会,百余户村民齐聚文化长廊,为村子发展出谋划策。

年轻力量的加入,激发了传统生产的新活力,也带来了新事物、新气象。位于新城镇北掌村的创梦工艺葫芦车间内,市级非遗传承人崔刚毅正手把手教授周边村民制作景泰蓝掐丝珐琅工艺葫芦。葫芦本不是当地特色,可如今却打造出300亩的葫芦种植基地,带动就业超600人。

毕业返乡后,如何带动村民致富成为崔刚毅最关心的问题。几年前登山时偶然瞥见的小葫芦,让崔刚毅想起小时候见过的葫芦容器,并萌发了发展葫芦产业的想法。经过外出考察、学习、实验,崔刚毅不断摸索,带着周边村民打造了从种植、加工、制作到创建销售、旅游观光五位一体的产业链,一起蹚出一条工艺葫芦的致富路,产品远销海外。

乡村发展,人才是关键。沙河市副市长郭英军表示,下一步,沙河将通过建立传统村落人才库,将各类人才资源整合起来,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邢台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目前全市已有7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均完成挂牌保护,并建立了传统村落信息档案。”邢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康现芳表示,接下来,邢台市将持续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力度,以沙河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为契机,着力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发展机制和模式,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为传统村落注入活力,推进文化传承。

责任编辑: 王智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