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关停进入倒计时?世界巨头为啥会败退?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江瀚2024-05-22 10:15

花旗银行作为全球金融业的巨头之一,其业务遍布世界各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然而,近年来,花旗银行却频频传出业务关停的消息,尤其是最近其在中国的个人银行业务进入关停倒计时阶段,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首先,花旗银行关闭个人业务是其长期发展的必然。在金融业的版图中,个人银行业务因其广泛的客户基础而被视为连接银行与普通民众的桥梁。然而,这一领域并非总是一片蓝海。与大型企业或机构客户相比,个人客户通常涉及较小的交易金额和更高的服务成本。

对于花旗银行来说,花旗银行的个人业务规模虽不及其企业及投资银行业务,但在维护、运营成本上却并不低廉。因此,关闭在某些市场中不具备竞争力的个人业务,实际上是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理性选择,而非单纯意义上的败退。

其次,花旗银行的降本增效其实早就开始了。从公开市场信息来看,花旗银行从2021年开始实施降本增效的转型策略,在全球化和金融科技的双重冲击下,传统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为了保持竞争力,银行需要不断地优化业务结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关闭不赚钱地区的个人业务,可以减少银行在这些地区的投入,从而节省成本。

对于花旗银行来说,核心业务是其竞争优势的源泉。通过关闭不赚钱的个人业务,银行可以更加专注于其核心业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客户黏性。虽然关闭不赚钱地区的个人业务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败退,但实际上它是银行为了长远发展而做出的明智决策。

第三,中国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也是花旗银行退出的原因。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经历了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个人金融服务领域。本土银行的快速崛起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创新,而外资银行如花旗银行虽然拥有品牌优势和国际经验,但是这种优势与其在中国的现实是不匹配的,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存款、贷款等核心业务上确实难以与中资银行匹敌。这主要是由于中资银行在国内市场的深厚根基和广泛网络覆盖,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并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存贷利差水平的不断压缩,使得外资银行的盈利空间进一步收窄,存贷利差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随着市场利率的下降和竞争加剧,这一利差水平逐渐收窄,使得外资银行在盈利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

从长期来看,值得注意的是,花旗银行的退出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中国市场或其他受影响地区。相反,它在关闭个人银行业务的同时,仍保留并加强了在投资银行、企业金融、财富管理等高利润领域的布局。截至目前,花旗在中国已经拥有近千家国际跨国企业、350多家本地大型企业、2300多家新兴企业和中型企业客户。过去一年内,花旗为中国企业从国际资本市场募集了超过300亿美元的资金。这种策略调整,体现了花旗银行对自身优势的重新定位,即更加专注于能够发挥其全球网络、专业服务优势的领域,以期实现更高的资本效率和盈利能力。

所以,花旗银行的逻辑还是“轻装上阵”的加速转型,通过构建更加灵活、高效、可持续的业务结构,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和更高的利润。

(作者系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本专栏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校对:廖胜超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