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视角 看茅盾文学奖奖金管理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孙勇2024-05-10 09:22

【口舌之勇】

作为中国最重要且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奖金的管理方式理应更公开、更透明、更科学。

孙勇(证券时报记者)

近段时间,工作之余,我在读格非和迟子建的小说,这两位作家都是茅盾文学奖得主。阅读的过程中,或许是受财经媒体从业者的职业习惯驱使,我突然对茅盾文学奖的奖金问题产生了兴趣,便上网检索相关信息。结果发现,关于茅盾文学奖奖金事项的官方介绍和各类报道虽然有,但是不成体系,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给人以雾里看花之感。于是,我就动了写这篇文章的念头。

先来简要重温一下茅盾文学奖的基本知识。1981年,中国作家协会根据茅盾先生遗愿,用他捐献的25万元人民币稿费成立一个基金,在此基础上设立“茅盾文学奖”,旨在褒奖中国作家创作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最初定为每三年评选一次,后改为每四年评选一次 。茅盾文学奖评选活动迄今已举办11届,每一届评选出的获奖作品数量,多则7部,少则3部,大多数情况下为5部。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对繁荣中国文学创作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接下来,不妨以经济学视角,对茅盾文学奖的奖金问题做一番爬疏与探究。

其一,关于茅盾文学奖奖金的来源。实际上,除了茅盾先生捐赠的25万元人民币稿费之外,茅盾文学奖的基金也包含一部分政府拨款和一部分社会捐助。三者共同构成茅盾文学奖基金的来源。

其二,关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奖金分配。根据可查的官方历史公开信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奖金,最初是来自茅盾文学奖基金存款所产生的利息。那么,每一部获奖作品的具体奖金数额是多少?2011年(也就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年)之后的,在相关新闻报道中容易查询到。2011年之前的某些年份,就不太容易查询到,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对应着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那个时间段中,每一部获奖作品的具体奖金数额披露或报道就更不充分了。

我在网上检索到几篇追忆作家路遥(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散文,通过文中路遥说的话才得知,那一届茅盾文学奖每部获奖作品奖金为5000元人民币。由此推测,前三届茅盾文学奖每部获奖作品奖金应为5000元左右。2008年,据一篇报道茅盾文学奖的新闻报道披露,当年颁发的茅盾文学奖奖金大幅提高,每部作品奖金增至5万元人民币,由此推测,之前的20多年中,茅盾文学奖每部作品奖金大致维持在5000元至5万元人民币之间。2011年,李嘉诚基金会向茅盾文学奖一次性捐款500万元,得益于此,当年颁发的茅盾文学奖奖金大增9倍,由每部5万元人民币飙升至每部50万元人民币。在当年举行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获奖者刘震云在发言中对李嘉诚先生的慷慨解囊表示了感谢。这个奖金数额维持至今。

其三,关于茅盾文学奖奖金的管理问题。我原本以为有“茅盾文学奖基金”或“茅盾文学奖基金会”之类的独立机构或组织,结果在网上遍寻不着。进入中国作家协会官方网站检索,虽然关于茅盾文学奖的词条或新闻有不少,却没有看到“茅盾文学奖基金”或“茅盾文学奖基金会”的影子。一个合理的推测是,当年根据茅盾先生的遗愿成立的基金,可能只是一个专款专用的账户,由中国作家协会具体管理。茅盾文学奖奖金的这种管理方式,颇有中国特色,与我们所熟知的诺贝尔文学奖奖金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这个方式大不相同。

诺贝尔奖(其中也包含有文学奖)设立至今已有100多年,其成功的诸多原因中,就包括奖金是由专业、独立的基金会管理运营这一招。正因为如此,100多年来,诺贝尔奖的初始基金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多,奖金也不断提高。而且,在诺贝尔基金会管理下,诺贝尔奖的奖金账目非常透明,关于它如何投资理财、如何保值增值或亏损、如何收支、管理人是谁又是如何聘请的、各种资产配置明细以及变动等信息,都在每一年的公开年报中,向公众交代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发前,瑞典官方都要隆重发表讲话,将当年总奖金为多少、每个获奖者奖金几何这些信息告诉全世界,相关新闻报道也不会遗漏一点。

相比之下,茅盾文学奖的奖金管理方式就有些朦朦胧胧。直到今天,公众中很少有人能完整、系统地说出每届茅盾文学奖的单部作品奖金是多少;也很少有人知道茅盾文学奖奖金的专用账户上还剩下多少钱、后续是否够用;除李嘉诚基金会外,是否还有其他机构或个人向茅盾文学奖基金提供捐助,以及政府的相关拨款有多少等信息,公众也所知甚少。作为中国最重要且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奖金的管理方式理应更公开、更透明、更科学,这样才会更有公信力。诺贝尔基金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对象。

我曾经私下里和一些作家(包括几度入围茅盾文学奖提名的著名作家)聊过茅盾文学奖奖金的事情,发现他们对此不甚了解,又都很好奇,想知道详细。因此,写下这篇文章,小小地呼吁一下,也许并非多余。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 李越囡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