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陈丽湘
如果说2015年是中国药物创新的元年,那么刚刚过去的2023年则是中国创新药出海成就最大的一年。
回望2023年,创新药赛道风起云涌,对外授权合作规模再创新高,多款新药成功闯关欧美,创新药“出海”步入了新阶段。不过,另一方面是投融资市场依旧低迷,创新企业持续收缩战线,医药行业的“冬天”还未过去。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趋势下,生物医药的中长期投资逻辑是否发生了改变?目前创新药企的估值水平如何?资本寒冬何时解冻?如何看待创新药发展产业周期性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近日,幂方健康基金合伙人邓灵泉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生物医药从自身的属性来看就是一个存在风险的行业,历史上曾出现多次Biotech(生物科技)企业泡沫破裂之痛,但消化完之后又回到正轨。现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了参与国际竞争、满足全球市场需求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大环境开始变得对Biotech投资和发展有利起来,行业正在迎来估值重构、信心重构的新起点。
出海步入新阶段
从时间点来看,2022年是国产创新药出海大年,增长快速。2023年,中国创新药“出海”再度加速,不仅成功闯关欧美市场获批上市,对外授权合作规模再创新高,且种类更加多样化,与跨国药企巨头的合作更加频繁。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本土药企License-out(海外授权)的数量首次超过Lincense-in(授权引进),国产创新药迈入了出海新阶段。
医药魔方最新数据也显示,2023年国内共发生了近70笔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而2022年仅44笔。交易金额方面,已披露的2023年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超过465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69%。其中,抗体偶联药物(ADC)市场一片热火朝天,重磅交易频发。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跨国药企疯狂扫货ADC药物,一半以上的标的来自中国药企。
2024年刚刚启幕,宜联生物宣布将c-MET ADC新药YL211的全球权益授权给罗氏,后者支付5000万美元预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另外还有近10亿美元的开发、注册和商业化潜在里程碑付款,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领域的授权出海同样耀眼。2023年11月,传奇生物将特定靶向DLL3的CAR-T疗法的全球独家权益授予诺华,传奇生物将获得1亿美元的预付款,另有里程碑付款10.1亿美元,总交易金额高达11.1亿美元。
除此之外,部分选择自主研发、“造船”出海的先行者成功闯关欧美发达市场,标志着中国创新药研发再上国际化新台阶。
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9月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获得欧盟上市批准,成功打响国产PD-1“出海”第一枪后,四季度又有君实生物的PD-1特瑞普利单抗、和黄医药的抗肿瘤小分子药呋喹替尼和亿帆医药的第三代白细胞生长因子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
出海是必选项
“迫于价格和产品的内卷,国内市场很难满足创新药企的获利,只能往海外走。对中国创新药企业来说,出海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否则市场非常有限。”邓灵泉说。
“中国的Biotech参与国际竞争有优势,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成功出海。”邓灵泉称,中国创新药产业界已培养出一大批非常有潜力进行再创业的成功创业者,借着时代红利,他们积累了同期海外从业人员难企及的全流程宝贵经验。另外,在国内还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完成临床研究,这也增强了竞争力。
在业内看来,License-out大爆发背后,是本土创新药逐渐获得海外监管部门、大药厂的认可,也是创新药行业向上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在资金和资源方面,License-out将为创新药物企业提供巨大的支持,部分企业有望借助这一趋势加速自身的蜕变。
华鑫证券研报分析,中国医药企业在全球创新生态链中位置持续提升,尤其是探索新靶点、构建新技术开发平台方面已占据一席之地。从ADC、双抗、CAR-T等陆续落地的对外授权项目中可以看出,海外制药巨头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度也在提升。
寒冬何时休?
2021年开始生物医药行业呈现震荡下行趋势,进入调整期。寒冬之下,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融资更加谨慎,企业融资大幅收紧。
那么,经历了两年的资本寒冬何时解冻?
“生物医药行业回暖的机会正在孕育,历史上曾出现多次Biotech泡沫破裂之痛,但消化完之后又回到正轨。现在大环境开始变得对Biotech投资和发展有利起来,生物医药行业正在迎来估值重构、信心重构的新起点。”邓灵泉表示,自2024年开始,美联储将进入新一轮的降息周期,美国生物医药股或有更好的表现。另外,医药是人类的刚需,经过两三年的调整后,当前Biotech估值已较有吸引力,不到峰值时30%的价值。
在邓灵泉看来,现在国内新药公司和新药产品海外上市路径通畅,海外制药巨头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度也在提升,当前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正孕育着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