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了两次网点无功而返,银行经办人员不熟悉业务,境外版APP也没法下载。”
最近,在深圳工作的宗女士,在办理“跨境理财通”开户时遭遇了诸多阻碍。
宗女士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去年12月,她在深圳一家银行尝试办理“跨境理财通”开户,却未曾想到开户流程如此繁琐,在耗费许多时间后,最终还是客户经理上门才解决,目前仍在等待具体额度的审批。
目前,“跨境理财通”的总体规模仍不大。
据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披露数据,截至1月7日,“南向通”净流出49.66亿元,已用额度占比3.31%;“北向通”净流入23.77亿元,已用额度仅占0.16%,与“跨境理财通”1500亿元的总额度相比,远不及预期。
去年12月1日,内地监管6部门联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修订稿征求意见稿)》,“跨境理财通”正式迈入2.0时代。
本次,监管部门在投资者准入条件、参与机构范围、合格投资产品范围、个人投资者额度等方面进行了“松绑”,“跨境理财通”或迎来转机。
三顾茅庐,跨境理财通开户难
试点两年半,“跨境理财通”开户流程繁琐的问题仍然存在。
宗女士向记者直言,她在平安银行申请“跨境理财通”开户,跑了两次网点、见了一次客户经理,前后历经三次办理才完成开户。
“第一次是去了宝安某支行,大堂经理表示第一次办这个业务,经办的柜员也不知道该怎么填,我就按自己的想法填了。”
不出意外,她的初审并未通过,反馈为信息填写不全。
“于是,我第二次抽空跑网点,又不巧遇上平安银行系统故障,许多人的业务都未通过,当天我就有些情绪了。”她说道。
“而第三次,是我开卡所在支行的客户经理,专程从龙岗来到宝安上门办理,才最终成功开户。现在我还在等待具体额度的审批。”她向记者表示。
跨境理财通开户难,或反映了商业银行对该业务的重视程度不足。
为此,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四大行深圳分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股份行,以及深圳农商银行等本地金融机构,发现各家银行的跨境理财通业务团队,通常挂靠在个金部、个数部、零售部等零售金融相关部门下,但对于部分银行,并非所有支行网点都能经办。
以工行为例,深圳工行相关人士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目前工行深圳市分行有138个网点可以办理‘北向通’业务。办理‘南向通’业务的网点有50个,涵盖了本市所有行政区域及口岸周边地区。”
去年年底,记者曾就“跨境理财通2.0”的后续布局采访深圳多家中资行,均未获明确回复。
而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跨境理财通”业务上表现得相对积极。
去年,恒生银行(中国)相继在广州、深圳增设了跨境财富管理中心,其中深圳跨境财富管理中心为该行在内地的“跨境理财通旗舰店”。目前,恒生在港、深、广三城共设有6间跨境财富管理中心。
同时,据汇丰官网,汇丰在大湾区内地九市和香港设立了约60个提供“跨境理财通”服务的分支行网点。汇丰中国在广东省有近40个分支行网点,其中大湾区九市共有24个分支行网点提供“跨境理财通”服务。
汇丰相关业务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该行正积极研究《细则》,为把握跨境理财通新机遇做好准备。
一波三折,开户背后的“结对”模式
在内地的平安银行开户后,宗女士尚不能立即投资,仍需等待平安的合作行——位于香港的汇丰银行对材料进行核实。
历时约一周,汇丰审核完毕,并向她发送了“跨境理财通”账号。
起初,由于最终要在汇丰APP上购买香港理财,宗女士曾尝试自行下载,但发现应用市场的“汇丰银行”APP实际上是汇丰中国的内地版本。而要登录“跨境理财通”账户,需要的是香港汇丰银行的境外版。
“只有IOS平台可以直接下载汇丰银行的境外版APP,但我用的华为手机,于是在香港的客户经理给我发了安装包的下载链接。”
然而,作为一家商业银行,只能用邮箱向客户发送安卓APK安装包,虽是无奈之举,却与内地居民习惯的数字化体验不符,在流程上也多少存在一些不便。
“香港的审核很有特点,都是人工审核,人工打电话,人工发邮件。”她表示。
宗女士在两家银行间反复横跳的背后,是“跨境理财通”颇有特点的“结对”模式。
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官网显示,截至2023年12月29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开展“跨境理财通”试点的银行共32家,而这32家银行均与港澳地区的一家或多家银行“结对”,成为合作行。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内资行和外资行选择结对行时,通常优先选择本行的关联方。国有四大行均选择其设立在香港的子公司作为合作行,如工商银行选择工银亚洲作为香港合作行、工银澳门作为澳门合作行;大部分股份行类似,如招商银行选择该行在香港收购的招商永隆银行作为合作行,中信、民生、浦发均选择了其设立在香港的子行。
外资行也遵循这一规律,渣打银行(中国)、汇丰银行(中国)、恒生银行(中国)等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其在香港的母行作为合作方。
然而,也有部分银行选择非关联的银行进行合作。例如平安银行选择的香港合作行是汇丰银行和华侨银行,广发银行则选择了花旗银行。
进退维谷,跨境理财通遇冷
据悉,“南向通”开户需满足最近3个月家庭金融净资产月末余额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或者最近3个月家庭金融资产月末余额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而在2.0阶段增加了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作为备选条件,在投资门槛上接近内地的私募基金。
深圳农商行某支行员工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对于我们行来说,能开通‘南向通’的客户都是潜在的大客户,且几乎都是存量客户。”
然而,与许多人一样,宗女士办理“南向通”开户的目的,并非为购买香港的高风险资产,而是想投资利率更高的人民币存款。
“11月份时,‘南向通’人民币存款年利率达到5%,期限也只有6个月,比内地的银行理财还划算。”宗女士表示。
目光回到内地,去年12月22日,六大国有银行同步下调了存款挂牌利率,1年、2年、3年、5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将分别下调10BP、20BP、25BP、25BP,12家股份行纷纷跟进。目前国有行的五年期存款挂牌利率仅为2.0%。
然而,从多元化的全球配置,变成单一的存款投资,并非“跨境理财通”的初衷。
事实上,早在2021年,“跨境理财通1.0”的实施细则中就已设置了试点总额度。
具体而言,“跨境理财通”的总额度为1500亿元人民币,“北向通”跨境资金净流入额上限和“南向通”跨境资金净流出额上限,均不能超过1500亿的试点额度上限。
据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披露数据,截至2024年1月7日,“南向通”净流出49.66亿元,已用额度占比仅3.31%;“北向通”净流入23.77亿元,已用额度仅占0.16%。
记者注意到,在跨境理财通初期,规模扩张颇为迅猛。上线仅一周,双向交易额超过3000万,首月超过1亿元,首年超过15亿元。
在当时,如日中天的富途证券、老虎证券应监管要求关闭了港美股交易业务,互联网券商结束了“无证驾驶”时代,许多投资者涌向“跨境理财通”这一全新的境外投资渠道。
不过,在近期,“跨境理财通”略显疲态。
“跨境理财通成交活跃度不高,累计使用额度占比较小。”中证金融原董事长聂庆去年曾表示。
“跨境理财通”降温的背后,或与A股、港股2023年的惨淡行情有关。
“北向通”面向港澳居民,提供内地公募基金等理财产品。然而,2023年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分别下跌3.7%、13.54%、19.41%,
沪指3000点反复跌破修复,公募产品大面积亏损,或抑制了港澳投资者对内地产品的兴趣。
“南向通”则面向大湾区内地居民,提供港澳地区的投资产品。然而,去年港股与A股市是一对“难兄难弟”。2023年,恒生指数累计下跌13.82%, 11月30日还创下了一年新低,次日,香港财库局局长许正宇甚至直接发声,公开强调“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遗址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倘若产品无法取得理想的收益,那无论其形式上有多新颖、推广力度上有多巨大、流程上有多便捷,也无法对投资者产生根本吸引力。因此,“跨境理财通”能否迎来转机,与未来两地的市场行情将密不可分。
普华永道财产及财富管理合伙人王娟表示,2023年以来,“南向通”的额度使用量已开始回升。
来源: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