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与公司发挥智囊作用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徐叔衡2019-10-16 08:03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力量、智慧、见识总是受限,想在社会上有所建树,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总要有人出主意,有人帮谋划,有人给指点。特别是经营现代企业,人财物,产供销,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将其有机地组织起来,高效运转,非一人之力所能胜任,必须建立智囊团,发挥智囊作用,才能做好。三国时期,曹操善于运用谋士智囊是出了名的,官渡之战,他能以弱胜强,智囊给力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高度重视,委以重任。在官渡之战的前前后后,从酝酿到发动,从战略到战术,从事前到事中,从个别到群议,从随唤到开会,从当面到书信,从紧迫到闲聊,曹操都把听取谋士主意,发挥众谋士作用贯穿战争全过程。初步统计,在整个官渡之战中,曹操征求谋士意见不下十二次。他不但重视谋士意见,还经常对谋士委以实职。袁绍兴兵,望官渡进发,前方告急,曹操起军七万,后方空虚,看家任务十分重要,他特意留谋士荀彧守许都。曹操守官渡两个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未决,乃作书遣人赴许昌问荀彧,荀回复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让他坚持下去。曹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

充分信任,大胆采用。袁绍给曹操写信,说是要攻打公孙瓒,特向曹操借粮借兵,词意轻慢,心怀叵测,曹操很是生气,便问郭嘉的意见,袁绍如此无状,吾欲讨之,恨力不及,如何?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认为曹操打袁绍有十胜的条件,而袁绍则存在十败的因素,结论“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这种意见得到谋士荀彧的赞同。郭嘉又进一步献计,今袁绍北征公孙瓒,我们可以抓住这个空档,先取吕布,扫除东南,消灭这个心腹大患,然后图绍,乃为上计。曹操欣然接受,“遂议东征吕布”。

不问来历,只看计谋。英雄不问出处。曹操爱才如命,四处广揽人才,他的智囊来自四面八方,甚至还有来自敌方阵营的。许攸就是来自与他正在打仗的袁绍阵营。许攸来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说“子远肯来,吾事济矣!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许攸献计,袁绍军粮辎重,尽积乌巢,今拨淳于琼守把,琼嗜酒无备,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间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三日将自乱。曹操听说后,大喜,重待许攸,留于寨中。次日,操马上将这一计谋付诸实施,自选马步军士五千,往乌巢劫粮,丝毫没有犹豫彷徨。

广征博闻,谋而能断。官渡之战前前后后及战争过程中,曹操多次召集谋士会议,及个别征询计谋,正面的,反面的,各种意见都广泛听取,但又不人云亦云,莫衷一是,而是谋而能断,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定见,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取舍,有自己的担当。袁绍起兵七十万,大军压境,谋士讨论时,出现两种不同意见,孔融主和,荀彧主战,听完双方的陈述后,尽管孔融是孔子后人,当时名气很大,但曹操只认计谋不看人,觉得荀彧意见正确,便采纳荀彧的意见。许攸自袁绍处投奔曹操,献计火烧乌巢粮草辎重,曹操立马采纳,派兵执行。部将张辽心生疑虑,“恐许攸有诈”。曹操断然否定,“不然”,“今劫粮之举,计在必行,君请勿疑”。立即排兵布阵,出发。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现代技术、现代管理、大数据、海量信息,日新月异,经营管理现代企业,重视专家、行家在决策中的智囊、参谋、咨询作用,显得十分重要迫切。企业家摒弃唯我正确,唯我高明,唯我能干,别人意见不屑一顾的思想障碍,重视专家团队的作用;改变喜听顺耳、与自己意见相同的话,不喜逆耳之言的狭窄心胸;纠正先由领导者拿主意,再由智囊找理论依据,证明领导正确的逆向程序,高度重视、充分尊重、虚心听取、认真研究、精心选择,正确采纳智囊意见,公司定能越办越好。

责任编辑: 王焕城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