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该不该谈宏大叙事?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李宇嘉2023-12-01 06:51

李宇嘉.jpg

【环宇杂谈】

我们需要掌握的宏大叙事逻辑和过去不同了,即从单一维度的绝对机会型转向个性化、差异化的结构机会型。

李宇嘉

估计很多人听过这样的话,“大环境不好,生意很难做”。笔者所在的咨询行业也是如此,“政府财政紧张,不愿意做咨询了”。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宏大叙事”了。尽管它看起来空洞乏力,撇开宏观叙事和微观个体之间的黑箱不谈,但乍一听似乎有道理,我竟无法反驳。可在现实中,它的影响是恶劣的,比如以此为借口做事态度消极,或为部门或自己不作为找借口。

那么,为什么“宏大叙事”那么盛行呢?过去几十年,我们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单边红利,而这种红利为改革开放、加入WTO、城镇化、房地产、互联网等宏大命题推动,且在四十多年诞生了一个接一个风口。所有参与的人,主动也好、被动也罢,用大力者(如马云)也好、跟随者(芸芸众生)也罢,都能享受到这种红利。但貌似一夜之间,这种单边红利模式变样了。

很多人不适应,迷茫、不解,但跟大潮、踩风口已形成思维惯性。于是,就把这种迷茫、不解归因于宏大叙事,比如中美关系、政府调控,甚至俄乌战争。而且,宏观叙事和微观命运的强关联,还诞生了“贩卖风口”,即过去你没踩中某个风口没关系,我来告诉你下一个时代风口。于是,每到年底,跨年演讲很热闹,讲的往往也是宏观叙事打通个人财富的密码。

近期,有一种观点很盛行,就是少谈宏大叙事,多谈人情冷暖。这是对的,我们都是小人物,无法掌握宏大叙事背后的演进逻辑、纵横捭阖,容易被个人偏见左右,对解决当下问题无裨益。简单讲,宏大叙事涉及的人物、事件与我们没太大关联。不过,少谈宏大叙事,意指不要漫无目的空谈,宏大叙事穿透下来会影响行业规则和政策,我们要掌握其中的联系。

这就是宏大叙事和“小切口”的关系。比如,老龄化和少子化叠加,很多消费品的生意会受挫。但是,90后和00后与70后、80后的思维模式、消费习惯差异很大。对于搞销售、产品设计的,须分析人口代际变化的宏观叙事。然后,再找一个“小切口”,比如走到对应领域年轻客户群体中,分析群体差异、找到规则,从而破困局、开新局,逆势中获得生机。

背后的逻辑就是,不能把宏大叙事作为谈资,不能轻信自媒体、社交圈、日常社群交流浮于表面的关联,最典型的就是阴谋论、风口论、阶层论,而是要掌握宏大叙事对关联方的影响,这一叙事发生后规则框架变化。比如,大家关心的房地产,最大的宏大叙事莫过于“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而自媒体、抖音等都在渲染到处都是房子甚至某处房价暴跌。

但事实上,衣食住行方面,衣食行解决得挺好了,唯独住还有很大空间。我们调查发现,身边很多人对住房不满意,远远超过对吃的、穿的、出行等方面的不满意。笔者一位朋友,刚生了小孩,想把小房子换成大房子,父母从老家过来帮忙带小孩,也想把老家的房子卖掉,在广州换一套大房子。你看,单这个案例就涉及“卖两套、买两套”,而且还是有房者的需求。

若陷入“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悲观情绪,估计房产中介、开发商、建筑施工单位、卖家具的,都关门了,但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比如,一家做私人家装定制的创业公司,生意火得不得了,这就是“小切口”。说白了,过去大部分行业被利好的宏大叙事大潮推着走,即便有些利空的,比如金融危机,也都被利好的逆转了,比如一轮一轮的救助。

现在,我们需要掌握的宏大叙事逻辑和过去不同了,即从单一维度的绝对机会型转向个性化、差异化的结构机会型。其实很简单,就是需求井喷下的总量机会少了,但面对“小切口”的结构性机会来了。这就是宏大叙事的规则框架变了,我们必须要懂得这个新的叙事框架,并沿着现实化、生活化的路径寻找最基层群体的共鸣点,也就是“小切口”,挖掘其中的生机。

(作者系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