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为什么不香了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蒋光祥2023-11-30 06:49

蒋光祥.jpg

【灵光一闪】

在“审慎稳健”的监管要求下,各家银行严控增量、清理存量,信用卡赛道“跑马圈地”终结。

蒋光祥

你有多久没有在买单时掏出一张信用卡潇洒地递出去了?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7年是信用卡的高速增长期,特别是2017年,一年时间内信用卡激增1.2亿张,这是峰顶;之后的2018年迎来下降趋势。信用卡行业整体余额规模年均增速由2017年的36.9%下降至2020年的4.2%。

有观点认为信用卡的颓势与支付手段相关,因为移动支付在流量入口上具有天然优势,加速了移动支付习惯的渗透。这自然没错,但实际上大多数支付手段,前置条件还是要先绑定自己的储蓄卡或者信用卡。也就是说,消费者在选择使用贷记卡(即信用卡)来移动支付的时候仍然少不了信用卡的存在,如果仅仅从这一点去解释信用卡行业规模的下降,未免不够有说服力。

支撑上述观点的另外一个论据在于现在移动支付手段亦可离开信用卡,如蚂蚁的“花呗”、京东的“白条”,这些消费金融产品(小额消费贷),与信用卡一样,属于金融产品的一种,本质上是金融服务,实质上起到的也是类信用卡的作用。与信用卡一样既能提前满足购物需求,又可以分期。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还款产生拖欠,后果与信用卡逾期同样严重,乃至更甚。

但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一金融产品并不太能接受。换句话说,有的人可以接受信用卡,尚不能接受“花呗”“白条”,特别是有传言称这种借贷会在自己的征信上体现为“小额贷款”之后。所以即便当前借款功能几乎渗透到我们手机里常用的每一款APP,但大多数人还是怀有警惕之心。因而,将这一点作为信用卡式微的主要原因,虽不能说是错的,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我们试着从根子上去分析,信用卡之所以式微,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者对于自己分期还款能力的信心出了点问题,起码没有原来那么乐观。最近的某调研样本中,约35%的青年人不使用信贷消费,多数信贷消费比例集中在收入的20%以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告别“超前消费”。

还有一些强势外因的影响不容小觑。比如去年年中,银保监会与央行曾发布信用卡新规,提到要严格规范发卡营销行为,防范伪冒欺诈办卡、过度办卡等风险;对单一客户设置发卡数量上限等。并且提到,不得再以发卡数量、客户数量,以及市场占有率等作为考核指标,首次把降低睡眠卡比例作为要求。在“审慎稳健”的监管要求下,各家银行严控增量、清理存量,信用卡赛道“跑马圈地”终结,也不再有必要。2021年以来,陆续有银行不再披露卡量情况。以前大街上、超市里,随便支个台子,“信用卡办吗”的吆喝不绝于耳,办卡送锅碗瓢盆、送拉杆箱,现在是越来越少看到了。信用卡新规也提升了年轻人办信用卡的门槛,比如申请人的收入要持续稳定、具备还款能力,或者具有可抵押资产。收入不稳定的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很容易被拒之门外。要知道,以往在大学食堂门口,各家银行信用卡为了引流的同台竞技,可谓校园一景。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越来越多的信用卡也开始搞“降本增效”。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发布公告称,将从2024年起,对旗下部分信用卡的权益活动作出调整,部分权益到期后将不再续期。众所周知,信用卡送这送那的增值服务,本身就是相当一部分持卡人最关注之处,也是银行信用卡拓客与留客的主要手段之一。现在连这点权益都开始“抠抠搜搜”,部分“撸卡”客可能会心生这卡办它有何用之惑。还有一部分小众群体,对信用卡的使用本身处于“擦边”的灰色地带,意图用其他投资来覆盖信用卡的使用成本,现在看来也是力有不逮。诸多因素叠加,信用卡不香了也不意外。

(作者系基金从业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