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为期18年的修缮,外滩源一期项目近期终于将以完整形态向公众开放。该项目具体分为四部分,按照建设完成时间先后分别为2009年的外滩半岛酒店、2010年的外滩源33项目和2012年的益丰大厦,以及近期的174街坊。
最近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走红的“外滩源”便多指174街坊,其又被称为洛克.外滩源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1.71万平方米,包括安培洋行、亚洲文会、哈密大楼和圆明园公寓等11幢历史建筑以及6幢新建筑。
面向圆明园路的几幢大楼投入运营时间较早,在最近几季上海时装周期间承办了设计师品牌孵化平台Labelhood的走秀和展示活动。%Arabica、Luneurs和HoriguchiCoffee等餐饮品牌已经率先入驻。包括大田秀则画廊和城市考古图书馆等文化业态聚集也是洛克.外滩源受到关注的原因。
而当野兽派和观夏也宣布入驻后,人们对洛克.外滩源又有了新的期待。这两个品牌是新消费浪潮下崛起中国品牌的代表,又同属于近年最火热的香氛赛道。它们在社交媒体上积累了大量人气,并懂得如何在线下打造一家网红店。
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品牌有不少门店开在街区,此前经验也证明它们引流的能力。于是便有新的设想,当这类网红品牌开始集体开进洛克.外滩源,它是否能成长为像安福路那样在全国范围内扮演潮流领导者的街区。
但在做出预测之前需要知道的是,包括洛克.外滩源及其附近区域的外滩地区早已经是颇为成熟的商业区。坐拥大量历史建筑,外滩地区本身就有着丰厚的商业底蕴,这也使其成为改革开放后许多奢侈品牌进入上海市场的第一站。
曾经外滩18号一层为杰尼亚和卡地亚的门店所在,益丰源正式开业后引入了古驰、Bottega Veneta、华伦天奴和Brunello Cucinelli等奢侈品牌。但如今整个外滩地区,只剩下半岛酒店精品廊还能招徕到奢侈品租户,这主要得益于与平台绑定的运营能力和酒店定位对标的高净值人群。
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和购物中心模式崛起、上海奢侈品消费商圈转移和外滩地区人群消费力的变化都有关系。而谈到这一步,其实人们对洛克.外滩源的准确期待便应该是,它能否摆脱整个外滩游客街区的印象,成为一个更有文化格调的中产街区。
外滩地区高端商业发展早叠加洛克.外滩源本身已经在过去10年对街区艺术和历史属性进行烘焙,它不缺底蕴,而一批新建成的办公楼将带来大量具有一定审美和消费力的中产人群。这是它的优势,可以自然承接较为高端的业态。
另一方面,在高端业态之外,它也要通过各类新兴品牌将街区活跃起来,这就涉及到形象定位的问题。它少了安福路那种让不同业态自发成型并最终融合的过程,作为一个由运营商策划的商业体,洛克.外滩源必然要呈现鲜明形象和准确的品牌组合,但缺乏社群氛围培育时间。
这也正是困难之处。每年都有大量街区希望能成为下一个安福路,但往往只学到了引入网红店和打造网红街景的皮毛。其中问题在于,安福路不是靠短时间内堆积网红店或大品牌门店崛起,它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部分最初许多人叫不出名字的店铺如今依然存在。
这些老店和新店共同构成了安福路的社群文化。它如今之所以能在每天迎接大量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住吸引力,靠的便是这类新老结合的业态。而其它重要因素则包括适合步行的街道布局和便利到达的交通等。
街区是一个开放式的场景,难点在于控制不同门店的格调以呈现整齐运营格调,但这种不同集中呈现的多元感也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社群文化培育需要时间,而也是为何像东平路等街区虽然在近年吸引了一批品牌入驻,但至今仍然没有形成规模影响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