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三季报凸显韧性 辛杰:深圳地铁坚定看好,将长期持有万科股权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张一帆2023-10-27 17:56

10月27日晚,万科发布2023年三季报,实现营业收入2903.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6.2亿元。财报显示,公司财务状况良好,今年1-9月在覆盖新项目投资支出后依然保持为正。

同日,万科宣布深圳地铁董事长辛杰将兼任万科董事会副主席,从过往情况看,大股东代表兼任万科董事会副主席属惯例。辛杰强调,“深圳地铁集团坚持长期主义,将长期持有万科股权,坚定不移地看好万科的长期发展前景,”

销售业绩保持头部 财务稳健安全

财报显示,在财务方面万科仍然保持稳健和安全,万科在财报中表示,公司继续坚守安全底线,财务状况良好,经营性现金流已连续14年为正,今年1-9月在覆盖37个新获取项目的地价支出后,其依然保持了正向的经营性现金流。

截至三季度末,万科在手现金1036.8亿元,对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为2.2倍,年内已无境外融资到期,境内待偿的信用债仅3.8亿。1-9月,万科境内新增融资成本仅3.64%,且是为数不多依然还能完全依靠自身信用在公开市场融资的企业。与此同时,万科债务结构较年初大幅优化,短债占比仅14.8%,较年初下降5.7个百分点。

拆分万科的各业务板块。万科开发业务1-9月累计合同销售金额2806亿元,保持行业头部梯队;其中9月合同销售金额320亿元,环比增长41.6%。投资端,公司致力于提升投资质量,聚焦一二线城市获取总地价794亿元的37个新项目,已开项目整体投资兑现率达94%。

正如万科开发业务负责人张海在近期媒体交流活动中介绍的,万科开发业务正在苦练“基本功”,致力于产品服务能力和投资质量持续提升。截至9月底,万科实现了超过16.2万套住宅的平稳交付。其中,在约153批次的项目交付上,实现了交付即办证,并在全国超360个项目举行了7267次工地开放,让客户参与质量共建,巩固消费者对万科的信赖。

经营服务业务方面,在保持稳健增长的同时,万科近期实现REITs试点突破。10月26日,万科旗下印力集团于消费类基础设施REITs试点中拔得头筹,中金印力REIT成为第一批正式进入公开发布阶段的消费类基础设施公募REITs之一。未来有望打通商业模式闭环,推动万科从开发商转变为不动产商。

10月26日当晚,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朋友圈感慨,“REITs对于不动产经营业务的重要性,类似于按揭贷款之于住宅开发的重要性,将帮助房地产开发商转型为不动产的经营服务商,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其深远影响将随时间而显示出来。”

2023年前三季度,万科经营服务业务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实现全口径收入405.3亿元。其中,万物云的住区空间服务荣获“2023中国住宅物业服务力TOP1企业”,商企空间服务新增阿里巴巴上海总部园区、北京小米M1手机工厂等优质项目;物流业务综合实力继续稳居行业第一梯队;长租业务继续在规模和效率上保持行业第一, 9月份实现累计权益净利润回正。

辛杰兼任副主席 深铁将长期持有万科股权

三季报公告同日,万科发布关于选举董事会副主席的公告,董事会同意选举辛杰董事担任公司第二十届董事会副主席。在当选万科董事会副主席后,辛杰表示,投资万科是正确的选择,对万科的认同和支持不会因市场一时的波动而变化。“深圳地铁集团坚持长期主义,将长期持有万科股权,坚定不移地看好万科的长期发展前景,”辛杰强调,“万科的背后有深铁集团,深铁集团的背后是深圳国资,将始终不渝地全方位支持万科的健康发展。”

这一表态与深铁方面一贯的表态保持一致,在今年6月万科的股东大会上,作为大股东的代表辛杰也曾对郁亮带领的万科团队过去三年表现给予高度肯定。分析人士表示,深圳地铁董事长辛杰兼任万科董事会副主席,反映出国资大股东对万科一如既往的坚定看好和支持,也有助于万科和深圳地铁在业务上的深入合作。

此外,根据惯例,新一届董事会成立后,万科会顺应行业新发展阶段特点及企业发展的需要,对相关激励约束机制进行迭代更新。随着不动产开发经营服务并重的战略持续深入,万科的业务结构也日渐呈现出“赚小钱、赚慢钱、赚长钱”的特征。在此背景下,原有的规模扩张时代下形成的机制也需要与时俱进迭代更新,以支持公司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公告显示,万科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公司《2023-2025年度奖金方案》。据了解,该方案继续基于净利润为考核指标,公司董事会主席和总裁2023-2025年度现金薪酬方案继续和年度净利润挂钩,但增加了年度股价变化作为调节系数,将公司A股每日复权收盘价的全年平均值作为对比指标,强化股东利益导向。

此外,万科还对项目跟投制度迭代更新,此前的跟投制度更符合即售项目的业务周期,但伴随行业发展阶段变化,目前新获取项目中综合住区项目增多,经营性资产占比增大,原有跟投制度的部分条款不再适用于新的业务发展模式,因此重新明确了跟投项目范围,调整了必须跟投人员、跟投项目模拟清算与退出的条件以及跟投方式等。

责任编辑: 刘灿邦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