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对商品房市场的意义有多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23-10-18 09:17
(原标题:评论丨城中村改造对商品房市场的意义有多大?)

李宇嘉(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近期,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获悉,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将分为拆除新建、开展经常性整治提升、实施拆整结合三类推进实施,目前全国已入库城中村改造项目达162个。自从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行部署,新一轮城中村改造进入了快车道,这是构建房地产新模式的关键一环。

8月份以来,尽管国家及各地启动了力度较强的商品房市场纾困政策,但市场反应相对较弱。据克而瑞的数据监测,在传统销售旺季的9月份,30个重点城市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面积为1205万平方米,环比微增3%,同比下降23%。“十一”假期期间(9月29日-10月6日),35个重点城市日均成交面积较去年国庆假期及2019年假期下降了20%左右。

可见,房地产的旧模式难以为继,稳定行业和市场迫切需要构建新模式,而城中村改造无疑是新模式的重要抓手。以广州、深圳为例,2022年广深常住人口分别为1873万和1766万,广州大约有1/3居住在城中村,深圳有1000万人左右住在城中村。放眼到珠三角,7800万常住人口的住房自有率仅有50%左右,3900万左右的人群租房,其中一半左右住在城中村。

除了珠三角,在过去20年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外延式摊大饼扩张过程中,人口净流入的21个超大特大城市,均诞生了大量的城中村,多的有300个左右,少的也有几十个或上百个。城中村尽管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但其土地基本都是集体性质的宅基地或建设用地,建制和管理还是按照村集体自治的模式,与包围其的城市形成割裂,并成了外来人口的栖息之所。

本质上,城中村是城市化尚不彻底的产物,与城市一般的商品租赁房源、商品房小区相比,尽管城中村的生产生活已融入或半融入城市,但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模式还是按照村集体来供应。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特别是高房价背景下新市民、年轻人、新就业大学生也部分开始转向租住城中村的情况下,城中村安全隐患大、公共设施不足且滞后的问题较为突出。

而且,城中村村民、村集体往往顺势在自家宅基地、集体用地上违法加建,发展低水平、低质量的出租屋经济、村级工业园。但由于建筑密度高,遍地一线天、握手楼和私自乱搭乱建,消防安全隐患大,公共服务不足,出租屋很难满足租赁人群的需求,后者选择栖息于此主要是基于成本低的考虑。由于城市化的公共服务没有覆盖,也导致居住在此的居民很难融入城市。

根据笔者调研,租住在城中村的,很多是已婚或拖家带口的人群,或与亲缘、乡缘相关的人群租住在一个村里,且往往选择长期租赁于此,赚够了钱或年老时再返回老家。对于日后购置城市商品房,子女在此接受教育,多数人群暂无打算,“由租转买”(购买就业地城市商品房)的比例不足3%。一来没有这个打算,二来认为无法融入城市,三来收入不支撑。

新一轮城中村改造,拆除新建的按照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管理;整治提升的要按照文明城市的标准去进行整治提升和实施管理,守住安全的底线;拆整结合的要将腾出的空间用于必要的公共服务补短板。总之,城中村改造既是对“物”的改造,也是对“人”的改造,就是要将城市标准的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覆盖到城中村,将城市街道和社区管理覆盖到城中村。

最终目的就是让居住其间的村民、新市民、年轻人等,享受到均等化的城市公共服务,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同时,与保障性住房相结合,是这一轮城中村改造最大的特点。国家的指导意见及各地文件提出了三种渠道。一是城中村改造地块除安置房外的住宅用地及其建筑规模,按一定比例建设保障性住房,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二是复建安置区除了满足村民自住外富余的出租房源,相对集中建设,并长期租赁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三是对存量留用的出租屋开展品质提升,吸引社会力量做规模化长租房经营。

建设回迁安置房和保障性住房,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土地二次开发的商品房销售和物业经营。由于城中村占据城市核心位置,但利用碎片化、功能低效、存量盘活价值高。片区统筹、成片改造的模式会大大提升空间的价值、推动就业增加和产业升级。因此,城中村改造具有供给侧改革、需求侧牵引的效果,不仅能提供商品房的有效供给,还能通过片区升级牵引需求释放。

中信证券研究所借助“七普”数据关于城区内居住在自建房(个人建造、属于个人产权的房屋)的统计,19个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占地面积约14亿平方米,平均容积率在1左右。如果60%的按拆除新建的模式更新,改造后的建筑面积将达到26亿平方米,直接投资超过10万亿,带动其他投资近15万亿。当然,由于资金平衡是第一原则,规模巨大的投资可能分期释放。

重要的是,数以亿计的外来人口、新市民、年轻人能在城中村改造后扎根下来,不仅能继续租住成本低、体验好、品质高的保障性住房、长租房,也能分享到城市化的公共服务,还能继续在保留或就地转型的村内产业(临街商业零售、餐饮服务)、村级工业园就业,或在周边城市片区就业,意味着他们能真正在城市扎根。由此,其美好生活的需求就会不断释放,由租转买、租购并举的住房需求就会释放,这是我国内需的基础,也是商品房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编辑:陆跃玲)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